第086章 意外(18)

海軍飛機眾多,陸軍同樣不甘示弱,拿到英國格羅斯特和德-哈維蘭有關技術後,洛克希德臭鼬工廠的XP-80項目快馬加鞭,已完成樣機制造與9次試飛,阿諾德要求本年年底量產,機型正式代號為F-80(注:歷史上也稱為流星,但英國流星是雙發噴氣,美國流星是單發噴氣)。

此外,在德國用噴氣群轟炸後,美國陸航司令部比歷史提早半年多對噴氣轟炸機提出正式需求。發布的招標要求很明確:航程大於5500公裏,實用升限超過13000米,最大時速高於875公裏/小時,全程載彈量不低於5噸——隱隱約約也是曼哈頓工程載具的要求。

以前美國將載具定位為B-29,但現在德國噴氣機已可以輕易攔截B-29,飛機必須用更高的高度和更快的速度突防才有把握。航程也成為一個問題,原本有英國基地依托,5500公裏可覆蓋整個歐洲大陸,現在沒有橋頭堡,威懾力就減少很多。

但參聯會認為問題也不大,確有需要大不了招募敢死隊進行單程攻擊,從紐芬蘭島起飛可覆蓋整個西歐!重賞之下勇士總是有的,最起碼可以招募猶太裔。

北美公司、康維爾公司、波音公司和馬丁公司據此分別拿出了設計圖,獲得單獨合同進行第一階段研究,型號分別為XB-45、XB-46、XB-47和XB-48,又以波音速度最快,已在B-29上用4台噴氣引擎展開試驗。

歷史在這點上顯然保持了強大的慣性,霍夫曼並未料到美國人對戰略遠程轟炸的執著追求——有噴氣式仍然第一時間想到4發遠程這種大家夥,而不去研究雙發中型轟炸機走閃電轟炸的“示範之路”。

空襲英倫三島並展示先進武器除有示威的想法外,還有消耗美國國力、抵消敵軍優勢的念頭。在常規航空軍備領域,德國雖有獨特優勢,但整體實力(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弱於美國,之所以目前暫時能占便宜,一方面是德國集中精力發展有限的飛機型號,特別不太裝備耗資巨大的4發轟炸機從而節約了巨大的經費開支;另一方面是德國飛行員多年戰爭積累下來的巨大優勢,同性能水平、同數量時美軍根本不是德軍同行對手。

但這種優勢遲早都會被抹平,必須搞新裝備強制升級來實現彎道超車。在霍夫曼未穿越的年代,中國非常執著於搞電動汽車的原因就是因為該國認為自己在內燃汽車領域已追不上了,搞全新的電動汽車才能實現彎道超車殺出一條血路。

展示新裝備強制升級的套路是霍夫曼根據冷戰經驗總結出來的暗招。冷戰中軍備升級就是一層套一層的反復裝備刺激,但冷戰的局限性在於很多先進武器不能實用,讓人沒有直觀感受或切膚之痛。美蘇代理人戰爭中代理方的不成熟又讓展示效果大打折扣,以中東戰爭為例,蘇聯坦克真像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這麽弱麽?當然不可能,之所以表現差是因為蘇聯出口貨都是水貨或猴版,再加中東一群糙哥來使用表現好才有鬼。精良的武器在合格軍人手中才能發揮出100%甚至120%的水準。別的不說,這次外高加索的土耳其軍如換成使用同樣裝備的20萬德軍在防禦,怎麽可能這麽快崩盤?

冷戰軍備升級雖有壓力,但緊迫感沒那麽強,完全可以等和熬,現在可是在打世界大戰,任何武器都會直接影響戰場表現,從而壓迫對手跟上。這一壓迫就會逼迫對手進入本方的節奏與軌道,直接打亂對方開發歷程。

如果說航空裝備美方還能保持自己的慣有節奏,那重型坦克開發歷程卻能看出美國的裝備節奏亂套了。

兩個黨衛軍美國師交代得十分清楚,為對抗虎式坦克,美國軍方迫不及待把M6重型坦克這種不成熟的殘次品拿來使用,聽說還生產了上千輛之多。結果在佛得角慘敗,看過實物的德國設計師對其根本不屑一顧——除了那門90mm坦克炮,其他全是垃圾!

倒是謝爾曼一直被設計師們認為不錯,至少地盤和機械性能比本國4號坦克更有潛力,認為美國人完全本末倒置。如果按德國套路,一定是仿效4號G的升級方式給謝爾曼打補丁,如將其前裝甲從51mm升級到80-90mm,並換裝新坦克炮。如此改造後的新款謝爾曼穩吃4號G,能達到豹式90-95%的水平。

設計師們甚至還親手改造了幾輛謝爾曼,先用35mm勻質裝甲給謝爾曼前裝甲打上防禦補丁,然後再把豹式炮塔直接嫁接到謝爾曼身上,再適當優化一下懸掛,德版謝爾曼改造後總重量不過33噸出頭,效果非常不錯,火力、機動、防禦達到相對平衡狀態——得了“九折豹”的諢名。

該技術水準再結合美國坦克生產能力是很可怕的,因為豹式德國自身產量不到700輛/月,而謝爾曼如果美軍開足馬力,月產量至少能達到豹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