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0章 意外(2)

就在克蘭克絞盡腦汁準備協同即將到來的新部隊一起撲殺斯普魯恩斯的TF44編隊時,後者已完成整補並讓兩個英國師登船,準備明日啟程出發去印度洋增援。身中多枚炸彈的黃蜂號航母躺在南非船塢裏維護,斯普魯恩斯對維修給予了很大期望,但檢查後工程師們發現創傷太大,光靠南非的技術力量根本無法復原,必須拖回本土維修,因此TF44暫時只能靠邦克山號力撐場面。

為扭轉兵力短缺的被動局面,斯普魯恩斯被迫在部隊編組上進行創新:讓4艘護航航母與邦克山號一起編成作戰隊伍,將所有F6F戰鬥機與承擔偵查任務的SBD全安排在4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上,邦克山上安排清一色的SBD和TBF。這樣有利於發揮集成化優勢,合理利用每架飛機。重新編組後整個編隊規模達到了208架,當然缺點也很明顯——這5艘航母現在成為一個作戰整體,邦克山無法脫離護航航母編隊單獨行動。

經參謀們反復權衡利弊,最終還是使用了這種方案,因為這次要掩護陸軍去印度登陸,無論從軍事還是從政治角度,TF44都不能只顧著自己,一貫大手大腳慣了的美軍終於開始學著節省資源處理問題。

無獨有偶,這種策略在堀悌吉打破機動艦隊艦載機歸屬後也推行過:角田當初帶著瑞鳳和大鷹號打劫援蘇船隊,大鷹號只是護航航母無法起飛重載攻擊機,因此角田是將全部戰鬥機和偵察機都集中在大鷹號上,瑞鳳集中了攻擊機,兩者緊急時刻可交叉換位降落,唯一不同的是日本戰鬥機比重一貫比美軍高——美軍基本保持在40%左右,而日軍達到45%甚至更多。

作為個人,斯普魯恩斯很難理解在這當口為什麽還要把部隊派去印度,在他看來印度那地方基本沒救了,除非盟軍能重新奪回印度洋海上優勢才有可能反攻。即便如願以償奪回制海權,要反攻也不是1-2年就能見效。即便日本是美國的生死大敵,讓英國人與日本人拼得越兇越好,他感覺不靠譜。

作為指揮官,他理解華盛頓和倫敦的想法,印度守軍撐到現在非常不容易,不管從哪個角度說都要給他們提供一點援助,這才是維持部隊士氣、維持軍心的辦法。如果一個區域戰場陷入困境就不管不問,那等於逼著部隊去死(或是逼著部隊投降甚至反水)——東南亞局勢之所以瞬間土崩瓦解,不就因為從上到下感覺絕望麽?即便這樣,倫敦前期還派去了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去遠東威懾——下場很糟糕,開戰第二天就被擊沉了。

他一邊想著心事,一邊嘆著氣問羅迪克:“這場戰爭最終該如何收場呢?”

“我也不知道,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最終打贏。”羅迪克比他還悲觀,在兩人獨處時也不怕負面情緒影響部隊,“我感覺我們的攤子鋪得太大,應該收縮防線、集中精力、集中部隊。”

“你是指放棄大不列顛?”

“這牽扯了我們太多精力,浪費了必要的時間。”羅迪克抱怨道,“像現在送兩個英國師去印度根本就是送死,除拖延一下印度陷落的時間,多給日本人找點麻煩外看不到任何有積極意義之處。要我說,還不如給澳大利亞增援!”

“你還別說,澳大利亞人確實提出讓在南非的本國部隊回家,但倫敦沒放!”

“我就是看不懂這些大人物們的所作所為,有些時候都覺得他們偏執到走火入魔了。”羅迪克看了看四周,壓低聲音道,“您想想看,我們每個月送給大不列顛的物資高達200多萬噸,只有100萬噸左右才能送到英國佬手上,其余不是被德國人繳獲就是沉在大西洋底。如果這些物資不是給丘胖子而是自己用,能武裝多少部隊?就算不給自己,假設援助巴西好了,從去年到現在送的物資足夠武裝一百萬人了吧?德國人和阿根廷人在南美能頂得住?至於送給俄國人更是浪費……”

“這樣我們就徹底丟掉歐洲了。”

“那就丟唄,歐洲本來就不是我們的,南美可不一樣。”羅迪克想了想覺得這麽說在道義上站不住腳,也不符合“政治正確”原則,便把坎寧安“英人英艦”的事扯出來給自己辯護,“您看,英國人也沒有一心只顧同盟,他們還不是只顧著自己?我們援助了英國不夠還要援助四大自治領,甚至援助了自治領不夠還要援助大英帝國殖民地?要我說,美國納稅人可真是冤大頭,他們的錢白白打了水漂!這場戰爭本就是丘胖子居心不良拖我們下水的,我們早已盡到責任,沒什麽愧疚了……”

斯普魯恩斯愕然,自己副手的態度居然比華萊士還激進。

他沉吟道:“這是您個人的想法還是官兵們普遍的想法?”

“至少代表了一大半官兵的想法。其實大家對和德國人打生打死興趣不大,大家最盼著去教訓日本鬼子。”羅迪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理由我說出來您別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