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章 狹路相逢(2)

“這位置是不是有點遠?”艦隊參謀長西蒙少將擔憂道,“現在彼此距離超過600公裏,雖勉強在攻擊範圍內,但萬一有個閃失,只怕……”

克蘭克點點頭,這也是他剛才顧慮重重的因素。換以前的克蘭克,面對如此不利的兵力對比,老早帶部隊逃之夭夭了,但現在他不能一走了之,因為艦隊燃油不多,沒法在海上堅持太久,過幾天就必須回布宜諾斯艾利斯去補充了,對方完全能在半路上等著他,到時候再打就不一定有先手優勢。

經這麽多次戰鬥,特別是跟著日本聯合艦隊多次出擊後,習慣於破交遊蕩作戰的德國海軍正面交戰的信心提高到不錯的地步,現在一跑,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自信又會遭受重挫。而進入航母時代後,交戰空間大大擴展,萬一明天美國人先發現本方豈不是更危險?所以克蘭克認為目前的風險必須冒,幹掉一艘是一艘,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敵我相距600公裏,攻擊群出擊後來回至少需3小時,艦隊此時可往前跑出去150公裏,等於能讓返航飛機少飛150公裏,所以我認為距離勉強夠了,當然飛行員會很辛苦。”克蘭克補充道,“但如果今天飛行員不辛苦,明天我們有可能全部去喂魚!”

“那就打吧。”西蒙攥緊了拳頭,“我相信他們!”

10:07,就在兩艘航母緊鑼密鼓為飛機掛載油彈之時,臨近扇區補充偵查信息發回來了:敵艦編隊以23節的速度前進,航線145度,敵軍似已派出偵察機……

“你看,對手很狡猾,雖不知道我們的具體位置,但猜出了我軍方位,故意拉大距離想為他的偵察機贏得時間!”克蘭克道,“這更堅定了我馬上打一仗的決心!”

臨近扇區補充偵查是德國艦隊從聯合艦隊這裏學來的戰術,精髓是依仗本方偵察機強悍的速度和超常航程動用臨近扇區偵察機再次強行偵查,持續保持與對方接觸,這樣能不斷為本方攻擊機群指示方位避免撲空。為實現該套路,日本不惜擠占寶貴的航母空間開發專屬偵察機,而美軍思路是通用性,用SBD充當偵察機可保證本方攻擊力量不受削弱。

兩個戰術思路各有千秋,不能絕對地說誰好誰壞:遠距離交手時,日本明顯占優;近距離交手時,美國因攻擊機多而明顯占優。該思路與日本其他戰術思路形成配套——跨平台遠程作戰、航程超遠的艦載機(特別是零戰)都是為遠距離交手準備的;而美軍強調全甲板攻擊的一波流,希望用數量來淹沒對手。到德國海軍這裏,既吸收了日本的遠程戰法,又把美軍甲板搭載特點學了來,再加德國飛機性能不俗,居然成績也算顯著。

看到第二架偵察機出現在艦隊上空時,斯普魯恩斯臉色鐵青,他知道艦隊躲不開對方的持續跟蹤了,他敢打賭,即便戰鬥機們驅走這架偵察機,過一會德國人又會派新的飛機來盯住自己。他的判斷非常正確,第三架也就是第二個臨近扇區的偵察機已準備在11點以後強行偵查,為本方編隊提供最後的攻擊引導。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TF44艦隊偵察機不斷向北擴展偵查視野,4艘航母的飛機都已準備完畢,所有人伸長脖子盼望得到德國艦隊的確切位置。而在他們等待時,德軍伊勢號、薩伏伊號兩艘航母上的飛機已一架又一架騰空而起,盤旋整隊準備出發了。

為提高第一次攻擊效率,克蘭克要求所有Ju-198攻擊機(流星改)掛載炸彈而不是相對笨重的魚雷,流星改作為俯沖魚雷兩用攻擊機,深受艦隊上下好評,在本方力量薄弱之際,更充分發揮了多面手價值。

經歐洲聯合設計局設計改進後的Ju-198與日本原版流星(流星改)存在較多區別,除發動機功率提升到2200匹馬力,機體結構大幅度加強,包括自封油箱、裝甲等一系列防禦措施外,最高航速將近570公裏/小時,最高升限超過1.15萬米。

升限提高帶來了航程擴大(高空阻力小省油),不但其航程超過2600公裏,還可攜帶800公斤炸彈,為最大化利用該載彈量,德國軍方在原有250、500公斤航空炸彈基礎上,專門開發設計了體型、重量略小的400公斤級航空炸彈(實際重量385公斤),單架Ju-198可攜帶2顆,相比He-218只能帶一顆500公斤炸彈的局面優勢盡情凸顯。

這種安排特別受以破交為主要職責的艦隊上下歡迎,畢竟在破交作戰中別說500公斤,250公斤炸彈就足夠報銷一艘船了。如果是250公斤炸彈,Ju-198可帶3顆——兩邊機翼各一顆,機腹內置式彈倉1顆,依然比He-218多帶一顆。

無獨有偶,美方因SBD俯沖轟炸機老邁,SB2C又不受艦隊歡迎,面對日、德層出不窮的新飛機(當時面對的主要是He-218和Ju-98)壓力很大,便展開緊急艦載攻擊機招標(F6F因與Bf-219半斤八兩,新機型已內定給格魯曼了),道格拉斯公司提交了BTD毀滅者、馬丁公司提交了BTM暴徒、亨利-凱澤公司提交了XBTK、寇蒂斯提交了XBTC一共4種設計,最終融俯沖轟炸與魚雷攻擊為一體的BTD毀滅者中標——軍方認為搞俯沖轟炸還是道格拉斯公司靠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