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章 中亞攻防戰(2)

中亞集團軍全稱第5裝甲集團軍,從中東集團軍改編過來,後與土耳其部隊協同組成集團軍群,舍爾納替代的是隆美爾集團軍群司令官職務,但由於土耳其部隊目前相距甚遠,因此他實際指揮的只是一個集團軍。

霍夫曼對他信心很足,不但比所有人都強,甚至比舍爾納自己都強——歷史上作為庫爾蘭戰役指揮官,能帶著一批殘兵敗將打到1945年5月,怎麽可能不強?所以他也不關心舍爾納具體用什麽戰術,這不是一個元首該思考的問題,反正他也不會。

集團軍主力原先位於比什凱克、杜尚別、塔什幹三座城市圍起來的三角地帶中心。在12月份紅軍發動進攻前夕,已持續進行戰略收縮。集團軍完整序列兵力除總部機關、相關警衛部隊、虎式重裝甲營、重炮兵部隊和其他直屬部隊外,主要包括大德意志師、第15裝甲師、歐根親王山地步兵師和第一山地步兵師(雪絨花師)4個師,另外還包括德國第一傘兵師和意大利傘兵旅(注:如不包含傘兵部隊,則專稱中亞集群以示區別)。在舍爾納走馬上任後,中亞集群上下立即緊鑼密鼓地收攏部隊、構築工事、囤積物資等待蘇軍到來,從上到下的指揮人員抱有充分信心,對即將到來的慘烈廝殺並不放在眼裏。

除舍爾納外,霍夫曼對中亞集群的指揮班子感到非常滿意:集團軍級司令官是赫爾曼·巴爾克上將,原先的大德意志師師長,擁有豐富的裝甲戰特別是突擊進攻經驗;集團軍群參謀長是高斯,熟悉整個集群全部情況,且為人細致縝密,舍爾納接觸過之後非常欣賞,並不因為他是隆美爾的長期搭档而有所想法。

在師一級指揮官中同樣是將星璀璨,接任大德意志師師長的是在巴庫戰役中有突出表現的溫克中將——第三帝國覆滅時希特勒問溫克在哪裏就是他,15裝甲師是轉戰非洲、屢立戰功的瓦爾斯特中將;擔任歐根親王師師長的奧托·庫姆也非泛泛之輩——當年紐倫堡審判本來有他一份,這哥們居然從達豪監獄越獄成功,直到1995年才重新露面,狡詐程度深得霍夫曼欣賞——他現在對老派而刻板的容克軍官越來越看不順眼,動不動就打發他們去後備軍坐冷板凳;只有第一山地師稍微麻煩點,原師長赫伯特·蘭茨中將因為與密謀集團有染,被霍夫曼查明後判處死刑,師長由瓦爾特·裏特爾·馮·格蘭伯霍芬·施泰特納中將擔任,指揮能力與其他人相比略遜一籌,但舍爾納本人卻是山地步兵出身,因此最後一塊一塊短板也補上了。

用霍夫曼的話說,這樣的指揮班子要進攻有進攻,要防守有防守,要裝甲突擊有裝甲突擊,要山地戰有山地戰,簡直是——完美!他很快就從前線情報中得知蘇軍指揮官是朱可夫本人,認為足以給對方一個深刻的教訓。火星行動中朱可夫不就在莫德爾那裏撞得滿頭是包麽?

從12月上旬開始,朱可夫以斯大林撥付的6個全新組建的近衛坦克旅為先導展開淩厲攻勢,目標是希望將中亞集群兜住或一分為二,其中2個坦克旅全部裝備紅軍剛剛生產出來的IS-1重型坦克,每個旅擁有58輛,另外4個旅則裝備了歷史上根本未曾出現過的量產型號——T-43/85,即在T-43增強防禦基礎上安裝與IS-1一樣的85mm火炮,形成了T-43/85新型號,比起T-34/85機動性略有下降但防禦力提高了。

12月7日,紅軍鉗形攻勢的左翼攻占了塔什幹,並迅速派出騎兵部隊進行側面迂回;9日,紅軍鉗形攻勢右翼出現在撒馬爾罕,同樣試圖進行側翼迂回。舍爾納指揮部隊且戰且退,往預定防禦陣地突入。12月15日,在巴爾克指揮下,由大德意志師和第15裝甲師兩個師的裝甲部隊連同總部轄制的2個虎式重裝甲營用閃電進攻法回身打了次令蘇軍措手不及的短促突擊,幹脆利落地吃掉紅軍冒進的2萬多兵力和2個近衛坦克旅,自身傷亡堪堪2000出頭。

本來德軍的勝利還要來得更容易些,但令德軍感到比較詫異的是紅軍新投入的坦克,讓他們費了不少勁。

IS-1坦克是他們遭遇過的最好的俄國重型坦克,防禦力、攻擊力不如虎式,但機動性超越之,打起來非常吃力,4號們根本啃不動;而紅軍更多的T-43/85也給德軍造成了很大麻煩,不但4號被全面壓制,虎式被摧毀的幾率也上升了很多。哪怕憑借精銳的坦克兵,再也打不出1:6、1:8的交換比,短促突擊的優勢也就介於1:3-1:4之間。好在1943型編制裝甲師威風凜凜,再加上虎式重裝甲營威名遠揚,德軍還是幹脆利落地幹掉了兩個精銳的近衛坦克旅,一個裝備IS-1而另一個裝備T43/85——朱可夫把斯大林給他的近衛軍折損了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