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章 啊!海軍(4)

除步兵武器外,原本被視若珍寶的國產戰車裝備也一股腦兒展開傾銷,用上了T-344號謝爾曼坦克的日本陸軍現在根本看不上手裏那些89中戰、95豆戰車、97中戰車(比3號坦克還差)了,除狀態最好的幾輛留作紀念外,其余全賣得一幹二凈。就連剛剛研制成功,本來還沾沾自喜,想投入生產的一式中型坦克(奇黑,17.2噸)在實地性能對比後也被喊停,用石原莞爾的話說——“生產這種垃圾幹什麽?”

石原莞爾的態度還影響了後續三式(奇努)、四式(奇托)坦克的開發:前者不到20噸,性能沒有顯著進步,直接被終止研發;後者噸位超過德國4號坦克,設計理念也開始接近,但實力比起4號坦克來依然差一個档次,拿到T-34的實物和圖紙後,他便要求三菱重工修改設計、用T-34來實現4式坦克對標。所以到1943年底,日本陸軍出現了非常奇特的現象,雖然其戰車師團(旅團也折算為師團)已超過6個,但全是英、法、蘇、德、美各國戰車的大雜燴,幾乎沒有日本國造坦克存在,在主要參戰國中也算是獨一份的奇葩。

這只是細枝末節的改進,石原莞爾最重要的貢獻是從理論上解決了陸海協調問題。

一直以來日本陸海軍之間互罵馬鹿不離口,偶爾軍官還來幾次全武行。這當然有多年積怨的歷史矛盾,更有互相爭奪資源的現實矛盾。但石原和多田駿上台後,這種聲音逐漸得到壓制。開始只是一般內部溝通上的壓制,真正改變在於石原的策略調整。他在參謀本部內部會議上問過發人深省的問題:“歐美列強都有陸海軍,他們當然也吵,但沒像我們吵得這麽厲害的,請問這到底為什麽以及如何才能改變?”

大多數陸軍高級將領,特別是當到中、大將那也都是出過國、開過眼界的人物,大家討論來討論去,最後心平氣和地認為歸根到底是利益爭奪:一爭政權控制;二爭資源分配,而爭奪政權控制的本質是為了在資源分配中占有先機。

所以石原得出結論:只要能改善彼此資源分配的不平衡,陸海合作是有可能的。這種不平衡的改變不可能靠減少海軍或陸軍現有存量給對方來實現,必須靠做大增量。他舉了很有說服力的例子:“石油是現代戰爭的命脈,德國陸海軍為爭奪石油絞盡腦汁,元首不管怎麽分配都不可能讓大家都滿意,但現在問題解決得就比較好——德國先強化海軍和空軍獲取區域優勢,然後又以其他利益引入帝國海軍,最後一舉拿下中東,獲得滾滾而來的石油,這是其一。其二,控制印度洋後,德國與遠東的貿易通路被打開,原來十分緊張的部分物資和資源供應一下子極大豐富,原本德國用石油合成橡膠,成本高、質量低,現在用裝備從東南亞進口天然橡膠,成本低、質量更好,還省了這部分石油,大家都十分滿意……增量怎麽來?只有靠陸海合作打勝仗打出來!陸軍眼光要放長遠一點,我們有印度這個大地盤,還有歐洲、非洲、中東這條貿易線,發展空間會很廣闊!”

所以聯合艦隊在印度洋高歌猛進之時,大本營要求陸軍在南洋守島苦苦支撐,部隊一片又一片玉碎,很多人對此表示抗議和不滿,但石原莞爾咬牙頂住壓力,等到聯合艦隊大勝歸來,局勢馬上就改變了,海軍承認陸軍的犧牲,不但按約定交割了裝備,甚至私下還偷偷摸摸多給了一些——送械中將就是這麽來的。

一年來日本用黃金、白銀、水銀、橡膠、錫、鉛、鎢、銅等各種礦產從德國手中以易貨貿易的形式購買了大量裝備,並用技術換技術的辦法引入了不少新科技,增量盤子一下子擴大許多,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東西都入了手。

同理,由於德國軍備引進,陸海軍關於裝備內耗也減少了,陸軍現在愉快地開始裝備陸基版Bf-219和He-218,在Ar-352(彩雲改)開發成功後,陸軍表示也要一些,甚至打算聯合開發新一代的戰鬥機。由於紫電改、烈風遲遲沒法推出,零戰改又趨於老化,急於升級換代的海軍看上了陸軍的四式戰鬥機疾風,認為不管能不能上艦,至少當陸基戰鬥機使用是不錯的,希望先來500架。這讓陸軍臉上也有光彩——一直都是陸軍用海軍飛機,現在反過來海軍開始鄭重考慮陸軍飛機了。

三菱、中島這些飛機制造公司的負責人和工程師們終於長長松了口氣:再也不用給陸軍設一個車間、給海軍另設一個車間了——其實生產差不多的東西,甚至於為故意區別而搞兩種螺絲釘的做法也根絕了。

石原和下村定的這套調整改革提升了財閥們的滿意度:多生產陸海通用裝備才能節約成本、提高產量、降低浪費,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石原強行槍斃國造戰車的不滿。以前無論陸海軍,40mm級別的中口徑高射炮都是沒有的,聯合艦隊旅歐回來裝備了上千門歐版博福斯高炮,效果很好。石原和艦隊方面交流後決定雙管齊下,一方面陸軍買德國海軍不要的37mm手拉機,因為實在是夠便宜而且大量現貨,另一方面海軍想辦法讓國內廠家授權生產40mm博福斯,在確定能量產前先買上3000門原版貨並分給陸軍500門——海軍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