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9章 李奇微來了(1)

加拿大人更覺委屈:你美國陸軍擁有完全壓倒性的飛機和艦炮,怎麽打佛得角那5、6千德國兵也這麽費力以至於連連損兵折將?我們飛機沒有、大炮被德國海軍艦炮壓制,謝爾曼坦克壓根不是虎式對手,打不過敵人很正常嘛……

對紐芬蘭方向的戰事,同樣也是柏林最高統帥部爭論的焦點,回任海軍總參謀長的奧托·施尼溫德上將建議艦隊盡快撤退,保住現有機動力量,當然他的出發點不是保船第一,而是認為從戰略上已初步達成目的,完全沒必要在紐芬蘭島這個北美大陸前哨基地和英美硬耗——這不經濟。

鄧尼茨則極力為艦隊說好話,當然他不是無原則做老好人,他的理由是:一艘獨立級輕航母載機量30架,4艘總計120架,德軍損失的易北河號和天鷹號載機量差不多也是這個數,雙方總體損失看似持平,但消滅4艘和消滅2艘軍艦在難度上是不一樣的,更何況艦載機還幹掉了5-6艘萬噸級輕巡洋艦——這相當於德國目前擁有的輕巡洋艦總和。

“元首,我軍損失了100余架飛機,敵方損失是我軍4倍以上,另外還成功掩護了上百艘貨輪、將近140萬噸物資順利撤退,如果這都不算勝利,什麽才叫勝利?”

凱特爾和約德爾也對此附議。

霍夫曼感到焦躁,他原本期望能在襲擊紐芬蘭島後調動英美航母編隊後再次發揮太極打法消滅對手,沒想到打了一個兩敗俱傷的戰役,不過他也有與英美硬碰硬較量一次的期望,畢竟德國海軍對與英美艦隊決戰的自信心一直不強,除非被逼到絕路,否則總有一種若有若無的畏懼情緒,船少了不可怕,這種心態不扭轉,永遠成就不了海軍大國的氣度。

他點點頭,鄧尼茨的話還算言之有理,與他當初為百慕大戰役下的結論類似。

“好吧,盡可能加強力量幫助他們打贏這一仗,航母嘛,克服一下總能應付過去。”

施佩爾原本是要找霍夫曼表達不滿的:海航測試12架Do-412也就罷了,怎麽空軍也因福克·沃爾夫公司和譚克博士的慫恿,將剛剛生產出來、連全部測試科目都沒完成的8架Ta-152都派去紐芬蘭島?這是對軍備生產流程嚴重的不負責任!但話到嘴邊就沒機會說下去了,因為元首剛剛還在說“盡可能加強力量幫助他們打贏這一仗”,空軍總參謀長耶順內克大將朝他擠眉弄眼,暗示他不要告狀了,告了也是白告……

聽霍夫曼問到航母上,施佩爾回答道:“伊勢號本月下旬基本可服役,下月還有日向號投入使用,2-3月份有2艘用意大利郵輪改造的航母可用(國王號和薩伏伊伯爵號),然後4月份讓·巴爾號基本完工……總之,如果元首能說服意大利領袖,基本上接下去半年每個月都可提供一艘航母。”

“墨索裏尼不是眼饞Bf-219、Ju-98的生產線麽,我看可以提供給他們,至於4號坦克和突擊者,如果意大利人接得下,也可以提供給他們,對了,意大利領袖還向我要噴氣機、G43和STG43,你們都可以看著給……”霍夫曼笑道,“意大利人利用我們的技術和生產線造了一批3號突擊炮和日本人交易橡膠和其他物資,價格比我們優惠一些,他以為我不知道,哈……真滑稽!什麽時候意大利也能保密了?我只是懶得說而已。”

眾人一通大笑,自從開始裝備突擊者後,部隊對3號突擊炮的需求開始下降,所以元首也懶得管。聽到霍夫曼對這些技術和裝備放行,施佩爾的笑容更甚:“除這批改建航母外,我們新建的雲龍改和大鳳改在未來也會逐漸完工,其他的輔助軍艦也會同步供應,海軍未來絕對會擁有比現在多得多的航母和飛機,不過我有個要求,這次從紐芬蘭島運回的物資,除滿足亞速爾的需求和現成的軍事裝備外,其余船只、原材料、燃料和其他物資都需由軍備部統一調度。”

到最後施佩爾終於把要求亮明了,眾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光著100艘貨輪就足夠讓軍備部吃得滿當當了。

霍夫曼豪邁地一揮手:“可以,如果日本人下一步要和我們談條件,甚至可以考慮把部分不要的美國裝備也放在清單上——這都是撿來的嘛……”

“既然元首發話,接下去的事就好辦多了,意大利人要求的新裝備和新技術不用全給,我會慢慢控制逐步輸出,反正他們一下子也消化不了那麽多。我倒希望海軍能再拼掉美國人1-2艘艦隊航母,哪怕1:1的比例都行。因為這樣一來無論馬島還是亞速爾方向都能固若金湯,等3月份亞速爾的防空塔工程和地堡工事全面完工後,呵呵,美國人來10艘航母和10個師恐怕都不管用……至於馬島方面,如果繼續能保持南美的航運輸出,國內的糧食和原材料供應就會更有保障,也能提供更多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