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章 紐芬蘭(18)

12月1日天還沒亮,參聯會就收到兩個噩耗,一個是愛德華王子島傳來的:昨天深夜德軍飛機空襲航空基地,守軍雖然竭力抵抗,但德軍空襲架勢很猛,以損失30多架飛機的代價摧毀了機場跑道和飛機,目前正在竭力修復;另一個消息是佛得角方向發來的:德軍出動重型轟炸機和神秘的、在夜間可準確擊中軍艦的武器,艦隊損失了4艘護航航母和附屬上面的艦載機,同時還損失了1000多人。

這兩個消息讓馬歇爾和金上將又驚又怒,為同步協調指揮這兩場戰事,兩人幹脆帶著全套參謀班子吃住在參聯會,沒想到居然收到如此不省心的消息。

“現在只能從緬因州出擊,那樣距離太遠,只有用水平轟炸機,效果極差……”阿諾德非常惱火,但德軍夜襲他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把求援的目光投向金上將,“坎寧安將軍的艦隊什麽時候到?”

“今天傍晚就可以趕到,問題是,德國艦隊現在哪裏?而且,如果德國人擁有如此犀利的攻擊武器,我都懷疑艦隊會送上門去挨揍……”

“這到底是什麽武器,這麽厲害?”馬歇爾也對此深感頭痛,德軍層出不窮的新式武器對部隊士氣造成了重大影響,光是虎式坦克就給地面部隊蒙上了重大陰影——攻擊紐芬蘭島的飛機認為德國虎式坦克不超過30輛,但加拿大人堅持至少有50-60輛,而實際上投入作戰的虎式不到15輛。

“如果我沒猜錯,這應該是德國的滑翔制導炸彈,當初在埃及戰役中露面過幾次,當時是白天攻擊,現在估計能實現夜間攻擊。”阿諾德嘆了口氣,“其實我們也有,但研究速度跟不上德國人的節奏,效果也不好。”

阿諾德還真不是吹牛,早在1942年4月,美國陸軍航空裝備司令部就開始發展VB(阿松)系列制導炸彈。第一種型號稱為VB-1,基於1000磅級的炸彈(開始時采用M-44,後來使用AN-M-65)安裝新的尾翼、陀螺儀穩定系統、方向舵、尾部追蹤閃光系統等設備,原理和德國Hs-293基本一樣,當VB-1被投擲後,載機能通過無線電指令來控制其軌跡,但只能針對方位角,所以被命名為阿松(Azon=“Azimuth Only”)。

由於只能控制方位角,所以阿松對狹長目標(比如橋梁和鐵路)相對適合,但對普通目標還不如常規自由落體炸彈,炸彈缺少範圍控制能力,精度很低,加上只能使用5個預定無線電信道,限制了運用場景和範圍。

由此可知阿松此時比起Hs-293要落後,直到1943年初研制成功VB-3型號(拉松,Razon)才同時具備可調整方位角和距離的能力,此時無線電信道達到47個——相當於德國在1941年末的水平。受德軍成功使用Hs-293的刺激,美軍加快了新型號研制,VB-4是基於2000磅級炸彈研發成功的重型滑翔炸彈,VB-5是試圖使用無線電信號控制的主動引導炸彈,但效果不好,很快予以廢止。

VB-6同樣是1000磅級制導炸彈,綽號菲尼克斯(Felix),采用一套八角形控制面和熱感應導引頭,準備對付強紅外輻射目標——但這玩意還躺在實驗室裏,一次實地試驗都沒有。把有關專家叫來一問後,情況比阿諾德介紹得還精彩,不僅有VB-6,還有VB-78910等各種研制型號,包括電視信號制導、電視無線電雙模式制導、紅外自動搜尋等一系列發展方向,甚至美國海軍也有一種類似的紅外制導炸彈ASM-N-4(鴿子)在進行研制,涉及的單位還包括道格拉斯公司、麻省理工學院和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

想法都很好,唯獨沒有一個成品。聽到德軍已有能夠用於實戰的制導炸彈,負責項目的科學家也大大吃驚,佛得角方向發來的電報雖然語焉不詳,但抓住黑夜、自動跟蹤等幾個關鍵詞,專家們就全明白了。

“類似炸彈什麽時候能投入實戰?”

“可能還需要一年甚至更多一些的時間……”

“居然要這麽多時間?”馬歇爾對此相當煩躁。艾森豪威爾在非洲的遭遇、陸軍5師在薩爾島上的遭遇充分說明了德軍已在坦克上裝備了實用性夜視器材,緊急詢問國內的專家後發現他們也在研究,但發展方向是步兵的便攜式夜視儀,探測距離只有100多米,根本沒法給坦克用,在軍方要求下,專家們只能放棄原有思路,使出渾身解數去研究新型號,走的路和德國人一模一樣,但一時半會也拿不出來。此時德軍已嘗試在開發能在坦克上直接安裝紅外大燈和微光夜視儀,那不僅意味著不再需要一輛額外的紅外照射車,更意味著雙方技術差距進一步拉大。

有人質問為什麽這些關鍵軍用科技都落後敵人一拍,噴氣式如此、夜視儀如此、靈巧炸彈還是如此,科學家們情緒十分激動:“戰前你們年年砍國防費,認為都不是當務之急,預算平衡才是首要任務,打仗了就責怪我們速度慢,你們怎麽不問問德國人為打仗準備了多久?”扯來扯去又延伸到體制問題,誰也說不出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