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7章 紐芬蘭(4)

美軍偵察機當然找不到軸心艦隊主力,入夜之後,小澤重新又將航線調整為25度,航速減慢到17節,經過一夜奔襲,艦隊中心位置目前已轉移到距離百慕大東北方1600公裏,距離波士頓大約1500公裏的地方。一直在百慕大周圍800公裏範疇內打轉轉的偵察機明顯逮不住德軍艦隊的確切位置。

而且,為防備德軍突擊,淩晨4點多百慕大方向所有的飛機全部起飛,經過漫長的搜索與巡邏,到9點鐘的時候,必須回去降落並補充燃油,搜索力量進一步減少,泰勒讓B-24搜索了1000公裏左右的位置,依然報告毫無發現,從東海岸起飛的偵察機也報告沒有任何發現。

現在距離軸心艦隊位置最近的陸地機場應該是加拿大的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島,兩者者距離艦隊大約都是800公裏,可惜,兩個島上雖然有美國陸航部署,但其精力並未針對這場戰鬥,前者是加拿大航空兵的主要基地,美軍只入駐了很小一部分聯絡員,上面的飛機加起來一共還沒破100,而且德軍艦隊目前的航線已經逐步轉向60度,離開愛德華王子島的距離也在拉開。

紐芬蘭島倒是同盟的核心基地,上面的飛機加起來超過1500架,不過這並沒有什麽用,因為有1000多架是重型運輸機,專門執行跨海戰略運輸的,有200多架戰鬥機,主要用於本島防禦,其余300多架才是各類型的攻擊機,主要是4發重型轟炸機,對海攻擊機並不多,大概也就是100多架。島上有相對完善的防禦措施,有4座雙聯裝8英寸岸防炮炮塔,擔任防禦任務的還有2個加拿大步兵師,包括加拿大海軍艦隊主力也在港口,用加拿大人的觀點看起來,差不多可以說是固若金湯了。

自德軍占領亞速爾並形成大西洋黑洞截斷主要跨大西洋航線後,英加航線便成為唯一的主力航線,而紐芬蘭島便成為這條航線的起點——不僅有跨大西洋的海運,海運跨大西洋的航運,成為越來越繁華的所在——從南美、美國、加拿大出發送去英國的物資在這裏集結,從英國撤退回來的人員同樣在這裏集結,各色人員、物資、軍隊和船舶匯合成盟國的繁華樂章。

德軍情報部門早就注意到了紐芬蘭島的特殊,前後三次通過潛艇派遣特工去搜集有關情況,得到的信息雖然還不夠完整,但光是這些就足夠令人吃驚了:

紐芬蘭島每月吞吐的物資大量大約在400萬-500萬噸左右,對外發送大約在200萬噸,包括燃料、糧食、軍需品和裝備等。由於該島與北美大陸並不接壤,因此所有物資都是通過海運發送,船舶眾多,日均船舶滯留量超過100艘,有大批量的運輸、存儲作業。這主要是由於德軍強勢,一般南美國家的貨輪害怕損失不敢承擔運到英國的運輸作業,只把貨物運到紐芬蘭,然後依靠美國和加拿大的船隊進行調運。

從航運角度而言,這也是有利的,南美貨輪基本上體積不大、速度不快,運到紐芬蘭已筋疲力盡,再去英國不可想象。而美、加船隊現在已換成了清一色的勝利輪——自由輪的升級版,比自由輪速度更快、噸位更大,自由輪建造已基本終止,因此在船隊中比重越來越低。需要上岸儲運的主要是農產品和軍需,美國制造的軍用裝備直接就裝載在勝利輪上,直接加入船隊即可。

為管理龐大的船隊,由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當局組成了聯合海運管理委員會,雖然英國派出海軍將領擔任了主席,但大權無疑是掌握在美國人手裏的。

紐芬蘭還設有聯合航運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統籌跨大西洋戰略空運,這個機構更不用說,基本完全是美國陸航說了算,由原來的第8航空隊司令卡爾·斯巴茨中將擔任主席和最高指揮官,他同時還兼任紐芬蘭島美國陸航總司令。

雖然第8航空隊在歐洲的戰略空襲最終以損失慘重而告終,但參聯會和國會獨立調查委員會經過深入調查,認為他的指揮並未有太大問題,也不是簡單的情報泄露導致的,因此他有驚無險地逃過一劫。放眼美國陸航指揮官,唯獨他有大編隊機群指揮、調度、編組的經驗,再加上與英國方面相對熟悉,經驗無可替代,因此便確定其出任這個角色。第8航空隊幸存的官兵們也搖身一變,從戰略轟炸變身為戰略空運執行者,整支部隊的士氣又逐漸開始恢復。

在天氣許可的情況下,戰略空運一般每周兩次,大概周一起飛去英國,周二卸貨,周三檢修補給,周四回紐芬蘭,周五、六在紐芬蘭休整補充,周日休息,然後下周一繼續執行;特殊情況下執行3次,周一飛,周二回:周三飛,周四回;周五飛,周六回;周日休整補充——這等於是極端壓縮檢修時間,但這種局面只出現過兩次,大多數時候只能保持2次,因為冬季每周總會碰到一次天氣不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