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章 英加航線(2)

10月下旬的英加航線上,一列美國商船隊正在護航部隊保護下前往大不列顛,所有人都記不清這是今年第幾次從北美大陸前往大不列顛的運輸部隊,只記得自己的番號叫NG-215。自德國控制亞速爾後,北大西洋航線日益變得不可靠,早期大西洋之戰中的HX船隊編號逐漸讓位給了新的番號NG,意思是從紐芬蘭到大不列顛。

NG航線具體航程是從加拿大紐芬蘭島出發,先向北開到格陵蘭島附近,然後一直向東航行,直到和冰島差不多同經度時再折向南去大不列顛本土。這樣走比原先紐芬蘭直接到英國的航線足足遠了1000多公裏,卻是最穩妥的辦法——只有這樣才能避開亞速爾1000海裏的危險輻射圈。

現在亞速爾是英美海員人人都害怕的瘟神地帶,最初海員們為節約一點時間,只避開亞速爾800-1000公裏左右的距離,他們認為敵人已不太會輕易發現船隊並進行截擊,但沒想到部署在上面的聯合攻擊機和Ju-188轟炸機的覆蓋範圍非同一般地廣大,在Fw-200C這個大西洋禿鷹的協助下屢屢截擊商船,最後被逼得沒辦法,船隊航線越來越遠,繞的彎越來越大。

不過,走這條路最多只能避開亞速爾上的飛機,卻避不開層出不窮的德軍潛艇,幾乎所有從美國或加拿大出發的貨輪都遭遇過潛艇,S型反潛路線也好,護航體制也好,只能部分解決損失過大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損失——英美的反潛能力在上升,德國潛艇的規模和性能同樣也在上升。

英美海軍專家估計德國至少有1000條潛艇,在地中海完全成為軸心內海後,至少80%的潛艇部署在北大西洋。這估計明顯略高,德國到現在為止潛艇總數都尚未突破700條,不過70%的比例估計得很恰如其分,除部署在大西洋上的海狼,其余30%德國潛艇活躍在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相對而言那裏戰果就少得多。

英美對德國潛艇的第二個估計是認為敵軍投入了新型號,且數量至少占15%且逐步上升,這種新型號指的就是XXI型,這是真正為破交而生的潛艇,而不是可潛水戰艦,其水下潛航速度最高可達17節以上,不但遠超傳統潛艇,比一般商船都要快,英美運輸部隊繼續走S型反潛路線完全無法避開,反而會讓潛艇抓住機會縮短距離從而狙殺。

XXI型潛艇還擁有完善的通氣管和靜音措施,一般護航軍艦根本逮不住他,驅逐艦大多數時候只能依靠聲呐定位後投放刺猬彈反潛,但XXI型的水下高速讓這套辦法屢屢失效——驅逐艦如果速度不快,則其投放刺猬彈的速度跟不上潛艇機動;如速度快起來,則聲呐因船體本身的噪聲幹擾而不能用。白天還可動用飛機反潛,可對動輒潛深超過100米的XXI級而言,簡直就是大海撈針。

為克服這種潛艇的影響,英美專家最後得出結論,不要走規避路線了,以勝利輪為主的貨輪在危險地帶一律用最高速度直線沖刺殺過去,即便疑似碰到潛艇也不要浪費時間展開反潛作業,硬闖過去就行,只要航行一天一夜沖過亞速爾黑洞封鎖線,船隊就能獲得安全。這條建議看似荒唐,但事實證明是有益的,英美船隊損失開始下降,因為不是XXI當道時,面對高速沖擊的貨輪,其他潛艇就沒辦法獲得理想的魚雷發射位。

不過這種優勢的獲得期不長,隨著德軍XXI級飛速下水,英加航線損失率仍然又開始穩步上升,大多數時候數字穩定在25%,極端時飆升到30%(綜合一次往返,船只損失率為40-50%),這麽慘重的損失換以往早就停掉了,但深知大不列顛地位重要的羅斯福經過痛苦思考後,認為不管損失有多麽慘重,這條運輸路線必須維持,除非軸心派出水面艦隊徹底截斷航線。盟國必須要把噸位戰打贏,畢竟德國潛艇的損失也在持續不斷的反潛過程中消耗,而造一條潛艇並培養足夠的水兵肯定比造貨輪來得麻煩。

這就是雙方心照不宣的噸位戰:到底是美國土豪的運輸噸位多還是德國霸王的反潛噸位多?這種硬碰硬的打法是讓鄧尼茨和霍夫曼最感無奈的地方。

為打贏大西洋運輸戰,避免重蹈戰略轟炸因人員損失慘重而失敗的覆轍,在智囊們建議下,羅斯福頒布了一系列條令:

1、成功完成一次跨大西洋運輸的海員發放現金獎勵,最低500美元,依據等級、經驗、次數累積發放,1943年500美元可不是小數目(1盎司黃金才35美元,500美元等於405克黃金),很多人願意為這個高額懸賞拼一拼;

2、貨輪準備足夠的救生艇和物資,一旦船只遇襲就立即逃生保全性命,一般說來德國潛艇比較有騎士風度,不會攻擊救生艇,天亮後護航船只會把救生艇搭救起來,為加速逃命,美國緊急研發了100噸級、以柴油機為動力的配套快艇,深受海員喜愛——綽號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