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8章 曙光(11)

偵察機回報上來的結果一切正常,馬沙爾等人總算放下了心,一想到現在還只10月中旬,距離11月初還有整整2周,他就焦急萬分,恨不得讓半路上那第二批增援馬島的部隊走得快點、再快點。

霍夫曼這次增援馬島可實實在在是下了血本的,一方面送了以第7裝甲師和第92步兵師為主的地面部隊,他們將與第一批已抵達的2個海軍陸戰旅一起組成南美遠征軍(又稱“曼陀菲爾戰役集群”),另一方面還送過來一整個航空兵聯隊,不過這次不是普通的空軍聯隊,而是曾在地中海和北非方向駐紮過的部隊,擁有豐富的對海攻擊經驗,霍夫曼希望能有效發揮馬島這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的作用,便將其成建制地轉入海軍。

系列動作完成後,馬島基地就要正式掛牌運作,番號大得嚇人——德意志帝國南美洲-南大西洋戰區聯合司令部,聽著與西歐-北大西洋戰區聯合司令部似乎是同級(實際上後者是德國真正的西線司令部,老帥龍德施泰德擔任總司令),實際只有集團軍左右的編制規模,由馬沙爾兼任總司令,除這兩個戰區外,還相應成立了北海-本土戰區、地中海-非洲戰區、東歐戰區、俄國戰區、中東-印度洋戰區等多個聯合司令部。

這不是霍夫曼挖空心思玩弄文字遊戲或就軍隊體系進行封官許願,而是有深刻用意。世界大戰打到現在,德國的戰場控制範圍已經太大,遠遠超過總參謀部的調度能力,也不是最高統帥部能直接駕馭得轉的,必須設立戰區制分工配合。隨著戰事推進,陸海空三軍配合愈發緊要,用戰區制三軍聯合指揮形式更能發揮協同效應,特別是外圍的幾個戰區,本來力量就弱小,如果海陸空之間再起摩擦,後果不堪設想。

南美洲-南大西洋戰區作為對抗英美的一線戰區,兵力雖然不多,但都是精銳。航空力量除各類常用飛機外,這次還帶來了最新款的Me-262噴氣戰鬥機,經幾個月生產調整,Me-262產量一直穩步上升,越來越多的優秀部隊開始裝備,放在馬島戰場上更有威懾作用,也更容易穩定南美各國的軍心。在阿根廷、烏拉圭、玻利維亞先後發生政局動蕩後,巴拉圭在幾天前也終於發生軍事政變,再加上態度曖昧、一直動搖的智利,現在向軸心國家靠攏或示好的勢力已席卷了南美將近一半國家,霍夫曼迫切需要給他們提振信心。

像馬沙爾吊打巴西海軍、迫使美國海軍當了縮頭烏龜就幹得很好,現在突襲百慕大、威懾東海岸幹得也不錯——霍夫曼到現在還不明白馬沙爾遇到了麻煩。

不過,噴氣式飛機一統天下的日子還遠遠沒到來,考慮到P47P51的壓力,德國在傳統螺旋槳飛機領域也持續發力,譚克博士打造多時的Ta-152終於取得重大進展——9月份完全定型,如果試生產順利,1944年春該機就能開始大規模量產——比歷史上足足快了10個月,而且生產數量會更多。

至於一直受制於發動機而走得磕磕絆絆的Do-412(紫電改),終於盼到苦盡甘來的曙光,生產出第一批24架試生產型,正在進行嚴格的測試與訓練,大家都比較樂觀;堀越二郎主持的烈風改項目雖然起步最晚,但因吸收了前期眾多機型的教訓並繞過了發動機這個大坑,整體推進速度反而不慢,與Do-412的進度差距已縮小到了4個月左右。

對下一代艦載機應該采用哪一款機型,業界有不同看法。紫電改因截擊能力非常出色,在防空戰中比較有利;而烈風改各方面性能非常平衡,在護航作戰中預計會有比較出色的表現。因此海、空軍有不同意見,但無論如何高層想法是一致的,今後海空飛機最好能互相通用,主力空優戰鬥機最多不宜超過3個型號,裝備時不但要考慮性能還要考慮生產性。

上午時分,美國陸航再次出動眾多重型轟炸機進行偵查,軸心艦隊雖已離開百慕大群島,但受制於百慕大守軍,不可能真正走遠,因此具體位置還是被察覺了——距離美國本土大約1270公裏。但令艦隊眾人感到驚奇的是,美軍發現艦隊位置所在地後卻沒像昨天那樣發起大規模進攻,這讓幾個高層百思不得其解。謎底直到下午3點鐘時才被揭開。

“敵軍大規模空降,兵力將近3000人,且有陸基飛機進行空中控場,火力兇猛,本部急需空中掩護……”收到電報後,馬沙爾、小澤和克蘭克就知道艦隊有麻煩了,現在這局面很難受——如果不派艦載機去支援,則陸戰隊缺乏空中掩護很容易被敵空降兵站穩腳跟;如果前去救援,又會極大消耗艦載機,雖然艦隊擁有不少備用機,但數量並不是無限,任何飛機和彈藥都要節約著用,若與敵人陸航把部隊拼光了,等美國艦隊上來後怎麽辦?到時候艦隊勝不了,陸戰隊跑不了,大家只能被一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