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章 兩萬公裏的遠征(4)

對亞速爾和福克蘭群島的重要戰略價值,參聯會眾將都不否認,都認為應該全力爭勝,但雙方的邏輯出發點截然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大相徑庭。唯一達成一致的意見是不能再分兵打仗——美利堅已吃夠了分兵的苦頭。哪怕對福克蘭這種孤懸海外、看上去無足輕重的小島,眾人也抱以十分重視的態度。

羅斯福聽了兩派相互爭論的意見後一直下不了決心,因為兩派說出來的話都很有道理,這次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並非陸海軍自身立場和軍種屬性的分歧——有陸軍將領支持福克蘭優先的,比如阿諾德將軍;也有海軍將領將領支持亞速爾優先的,比如李海上將。

這是兩種戰略觀念的分歧:下一階段到底是先歐還是先亞?不過這話沒人公開講,大家很默契地避而不提該話題——在總統本人沒發表意見前,誰也不想給總統難堪。

談著談著,爭論焦點轉移到亞速爾戰役的損失上來了:“霸王行動”到底會是像特納描繪得那樣損失慘重,還是說損失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如是前者,那打完亞速爾戰役後損失驚人的海軍就會喪失進攻銳氣,恐怕沒機會再打福克蘭;如確保是後者,大家也不介意讓德國人先在福克蘭蹦跶幾天,反正大西洋艦隊也抽不出軍艦支援太平洋,讓德國人先嘗嘗遠距離補給的味道——他們認為德軍所有的軍火裝備都必須從2萬公裏之外的本土運來。

這次爭論是如此激烈,以至於眾人連午餐都在會場解決,匆匆忙忙咽下幾口三明治和苦咖啡後,這批將軍和要員們重新圍繞各種各樣的話題展開辯論,內容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歷史、軍事、地理、氣候一直爭論到士氣、格局、裝備、技術、戰鬥力等等……

福克蘭派的鼓吹手是特納,他不但旁征博引還列舉了大量事實和戰史,一個激烈反對現在開展亞速爾戰役的人主持了有關戰役計劃修訂——聽上去活像是一幕諷刺劇;亞速爾派的鼓吹手是克拉克,雖然艾森豪威爾闡述了整套設想,克拉克接收到的信息全來自於會場,但其口才令略顯木訥的艾森豪威爾根本無法望其項背,甚至連零頭都趕不上。

克拉克滔滔不絕地引經據典,不斷把艾森豪威爾言語中的十分簡單和樸素的言語置換成高大上的學術體系——其活學活用馬漢、克勞塞維茨、杜黑、拿破侖軍事理論的水平首屈一指、獨冠全軍,要不是馬歇爾知道艾克根本沒和克拉克交流過,他簡直要懷疑艾克是不是蹩腳地剽竊了後者的創意。

不過金上將對克拉克的表現嗤之以鼻,用他私下的話說:“克拉克這位將軍什麽都好,口才、風度、氣質、領導力、外交力、謀劃力都很突出,唯獨有個缺點——根本不會打仗!”,這個先揚後抑的評價曾讓一打海軍將軍笑破肚皮。

在史汀生看來,唯一的好消息是沒讓巴頓參加會議,否則以他的暴脾氣估計現在要暴起揍人了。最近很多人向陸軍部投訴,反映巴頓在訓練時屢屢惡語相向,有損長官形象——他的口頭禪是“混球,眼睛看清楚點,應該這樣,按你剛才的辦法,早在虎式坦克下死了一百遍了!”

但隨同巴頓一同從非洲回來的老兵尤其是中低級軍官無比擁護巴頓,後者簡直就是他們心目中的神,他們認為巴頓說的一點兒都沒錯——真實戰場比訓練場景惡劣一百倍!他們到現在還堅持認為,如果當初不是讓澳新部隊先撤,非洲戰局根本就不會大潰敗,完全可以堅持很久,如果再有足夠的補給,“保管能堅持到天荒地老!”

這話一聽就知道是吹牛,可與他們爭辯注定沒有任何結果,只要吵起來,他們脖子一梗,語氣強硬地說:“你們懂什麽?是你們與德國人打過仗還是我們與他們打過仗?我們與德國人打仗時你們還躲在國內走隊列呢……”

與德國陸軍打過仗並活著返回的美國陸軍就這數千人(美軍認為巴拿馬與他們交手的是德國海軍陸戰隊,雙方交火不是很激烈),其中大部分沒負傷的士兵都留在了南非,只有傷員和軍官才被抽回了國內——陸軍部認為他們有國內部隊急需的作戰經驗。事實也證明,與德軍交過手的感覺就是不一樣,雖然這批殘兵敗將還沒有資格說如何打贏德國人的話,但至少對德軍的作戰方式、裝甲戰術和裝備特點非常熟悉。

謝爾曼坦克又成為被批判的靶子,陸軍部參照這批軍人的意見改進了M6重型坦克,去掉了那個滑稽可笑的37mm副炮塔,並把主炮換成由90mm高射炮改進而來的坦克炮,從8月份開始,M26初期生產型以每月幾十輛的速度下線,工廠一邊加快生產力度,一邊持續改進。馬歇爾下了死命令,聖誕節前夕,新的裝甲師至少每個師要擁有一個M6重型坦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