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南亞之虎(14)

日軍戰車師團編制如果用德國眼光來考察是非常畸形的。通常一個戰車師團下轄兩個戰車旅團,每個旅團分轄兩個戰車聯隊,整個師團一共擁有4個戰車聯隊,然後與一個機動步兵聯隊、一個機動炮兵聯隊共同構成一個戰車師團。

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步兵太少,導致該問題的原因不在於日本過於強調坦克集中化,恰恰相反,日軍一直秉承將戰車分散配置、支援普通步兵師團展開作戰而不是獨立建制作戰的裝甲思路。

在投入作戰時,整個戰車師團不是以一個整體展開,而是將各戰車聯隊配屬給前線部隊,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戰車師團根本就不必要配備大量步兵,反正步兵師團有的是步兵,戰車聯隊才是戰役協同部隊。

正常編制下的戰車聯隊一般擁有裝甲車輛60-70輛,下設3個中戰車中隊、1個輕戰車中隊、1個炮戰車中隊、1個整備中隊。中戰車中隊轄3個小隊(每小隊3輛中戰車),中隊部2輛中戰車、3輛輕戰車(偵察)。從實際情況看,戰車聯隊只相當於德國的裝甲營——而且還是1943型以前的裝甲營或海軍陸戰旅3連制裝甲營的編制。

在抵達錫蘭、看到有如此眾多的坦克和裝甲車輛後,再參考德軍編制,山下奉文便動了調整的心思,征得東京大本營同意後,他把原來在步兵單元裏的獨立戰車部隊抽出來充實到戰車聯隊中,同時又單獨抽調一支步兵聯隊搭乘裝甲車變成機動步兵聯隊,再讓一部分炮兵變成機動炮兵聯隊。

經過這番改造,戰車第4師團下屬的力量便膨脹起來,每個旅團可得到2個戰車聯隊,1個步兵聯隊和1個炮兵聯隊的力量,原本的旅團現在看上去更像一個輕型師團,而原先的師團長看上去更像是機甲軍司令官,等於人人官升一級。山下奉文以編制膨脹為由,將兩個旅團建制事實上變更為獨立戰車旅團,但番號依然掛在戰車第4師團下。

大家都是聰明人,司令官這種拆分法很快就會形成事實上的固定編制,甚至運作得好再升級一次能變成新的戰車師團,這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自然全體一致擁護。

在戰車聯隊下面便組建了戰車大隊,新編組結構變成1個戰車聯隊轄3個戰車大隊(2中1輕)+聯隊部,每個戰車大隊轄有4個戰車中隊,中隊下面不再設小隊而變成直轄6輛坦克;聯隊部則轄有戰車中隊、整備中隊(維修)、炮戰車中隊(坦克殲擊車)和偵察中隊共4個中隊。

經山下奉文這麽一變魔術,每個戰車聯隊的坦克(坦殲)數量一共達到96輛,不但在數量上遠遠超過當初的戰車聯隊,在質量上更甚一籌。哪怕再挑剔的人也承認,經改造後的獨立戰車旅團更接近機甲戰要求,也更具靈活性,比德國陸軍整編裝甲師威力小,但比德國海軍陸戰旅的規模又大一些。

登陸過程中,武田攻率領的部隊只有一個戰車大隊(26輛)和一個聯隊部戰車中隊(6輛),憑這32輛坦克他打不過英印軍第6坦克旅,但該聯隊其他2個大隊卻分布在附近,於是他一邊指揮部隊且戰起退,一邊用電台呼叫其他大隊趕來增援。

孟席斯不知道日軍陸續撤退的行為是在給他挖坑,打得興起也忘了當初說好的“擊退當面日軍裝甲部隊,為步兵撤退提供掩護並爭取時間”的想法,而是橫沖直撞地追擊下去,似乎要將敵軍一口吃掉。

隨著路程推移,速度緩慢的瓦倫丁坦克跟不上謝爾曼的節奏,第6坦克旅的戰線被拉長了,孟席斯認為光憑謝爾曼也足夠教育這批日軍坦克,便命令瓦倫丁們在後方待命,自己渾不在意地帶領謝爾曼繼續追擊。

武田攻作為小畑敏四郎的得意門生,同時又是日軍中為數不多,對蘇聯大縱深戰術和裝甲戰有所了解的人物,沒有急吼吼讓增援部隊幫他擋住前來追擊的謝爾曼,而是讓他們先集中力量去吃掉後面慢吞吞的瓦倫丁們。

兩個增援的戰車大隊一個裝備了T-34,一個是T-60,立即如猛虎下山的姿態沖向英軍後衛部隊,用熟練的繞圈技術將敵軍打暈了,一輛又一輛瓦倫丁被繞到背後、側翼的日軍坦克打得起火。

聽到後面急急忙忙發來的求援電報,孟席斯才醒悟過來,放棄嘴邊的武田攻本部,反身救援後衛部隊。他萬萬沒料到,調頭救援的行動又跳進了武田攻給他挖好的第二個坑:6輛Su-76埋伏在謝爾曼們後退的必經之路上,等英軍坦克縱隊過去一半後暴起發難。

一對一硬拼的話,Su-76當然不是謝爾曼的對手,但這種埋伏起來打悶棍的戰術卻把英國坦克兵們給愁死了:天色漸漸昏暗下來,他們根本發現不了灌木叢中低矮的Su-76們,經常是敵人的炮彈打在跟前才發現那裏還隱藏著坦克殲擊車,但時間完全來不及,偏偏Su-76在近距離上穿甲能力一流,精度也不錯,打謝爾曼十分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