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新戰場(5)

拉攏法國是霍夫曼既定戰略一部分,倒不是說離開法國就玩不轉,而是法國這國家體量太大、地位重要,憑德國的實力很難完全壓制,而且法國問題一天不解決,真正的歐洲聯盟就搞不起來。沒有英國歐洲照樣可以是聯盟,但如果沒有法國,歐盟就真的支離破碎了。

隨著戰場上節節勝利,他不但要思考結束戰爭的辦法,還要想辦法處理歐盟的問題。歐盟的組織體系、運作邏輯、利益關系他都有辦法解決——穿越前他是生長在歐盟下的一代,對各種優缺點非常清楚。

最近他一直在琢磨歐盟,試圖造就一個更理想、更全面的主體,雖然整體框架要在戰後達成,但很多事現在就必須布局。他心目中的歐盟與他穿越前的歐盟完全是兩回事:一個是協商一致的圓桌會議,一個是圍繞德國的同心圓結構,後者遠比前者來的有力和堅固。

今後歐洲聯盟只會有一個領袖,那就是德國。德國不僅為全歐提供核保護傘,還會組建覆蓋全歐、非洲和中東的軍事集團與快速反應部隊。德國主體疆域將包括本土、阿爾薩斯和洛林、盧森堡、捷克及大部分波蘭和丹麥,大致相當於一戰前德國領土加奧匈帝國中的德意志部分,超過100萬平方公裏,人口超過1.2億(排除波蘭裔),將是歐洲領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排除俄國)。無論面積還是人口,大致是法國、意大利和英國三國總和。只有這個體量和優勢才能保證德國的領導地位。

在德國之下是二等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可以先觀察一段時間);

然後是三等強國: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羅馬尼亞、匈牙利、葡萄牙和烏克蘭等;

然後是追隨德國的一幹小國,包括斯洛伐克、挪威、瑞典、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保加利亞、希臘等等。

這其中最難解決的是二等強國問題,意大利目前是軸心鐵杆,打仗不行卻很會來事,更關鍵還有個對自己實力完全一無所知而又狂妄自大的領袖,沒有法國加以平衡,將來的歐洲聯盟會有不大不小的麻煩。

整體上各層次國家之間的經濟實力、人口領土和軍事力量都會被充分考慮,未來要組建的歐洲理事會也絕不會搞一國一票、一致同意的制度,而是要根據影響和能力賦予各國不同的投票權,德國有一票否決權(三分之一以上表決權),大多數議題會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極少數議題(比如吸納新成員國)需要四分之三多數贊同票。

眾多歐洲小國德國是有辦法對付的,特別是東歐各國,只要俄羅斯的威脅還在,他們就離不開德國,問題在於英、法、意三國力量如何平衡。最麻煩的就是英國,英國不僅與美國有特殊關系,還有眾多殖民地,在霍夫曼看來就是燙手山芋,必須借戰爭契機進行重新布局。

這次法國提出想收回馬達加斯加,甚至主動表示可派兵,但因該島地位重要而被霍夫曼拒絕,不過他大度地表示法國可從其他地方獲得補償,裏賓特洛普就是在該背景下帶著一攬子協議去了巴黎,主要包括:

1、法國對英宣戰(可不必對美、蘇宣戰),並宣布加入軸心,德國將所有被占法國領土歸還(阿爾薩斯和洛林除外);

2、法國按德國的技術要求生產裝備,從步槍、飛機、火炮、坦克到軍艦與德國追求統一,德國提供圖紙且不收取任何技術費用;

3、目前已被軸心占領的前法國殖民地保持現狀不變——包括吉布提、馬達加斯加、法屬印度支那等,但德國同意法國從英國殖民地上獲得補償;

4、法國資本可投資介入中東油田開發。

雖然貝當政府暫時沒接受德國給出的方案,但說不動心那是假的,光那些裝備圖紙就夠法國人學:除已拿到的意志輪圖紙外,德國還表示會將G43步槍、4號坦克、雲龍改航母圖紙都一並交給法國,還同意在法國建立包括Bf-219等多種新飛機在內的授權生產線。

在經濟上,法國不但可以為自己的農牧業產品賣個好價錢,法國金融寡頭還能找到石油開發這個好項目——哪怕英法蜜月時,英國都沒允許法國插手中東油田開采。從這一點來說,德國要與法國和解是真誠的。

在軍事上,法國也可全面恢復軍事實力,霍夫曼同意法國一旦加入軸心,剩余的法國戰俘立即全部遣返,法軍馬上可擴充到100萬甚至更多,法國海軍也可重建,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承諾法國不用去和美國人或蘇聯人打生打死。

而法國從英國殖民地獲得補償的條件其實也不算低:

第一是烏幹達,肯尼亞打完之後,烏幹達、贊比亞自然而然就瓜熟蒂落,德國表示會協調法國與比利時的關系,從比占剛果北部劃一片給法國,讓法屬中非和烏幹達聯成一片,比利時的損失從贊比亞身上獲得一些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