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凍土(5)

卡裏烏斯的擔心變成了現實,在他率領虎式坦克趕往前面後,正巧一個追獵者連帶著步兵連敗下陣來,根據他們的描述,他們一共損失了5輛追獵者但只擊毀了一輛俄軍新坦克。

這是典型的興奮過頭之後對坦克殲擊車的濫用,這種機動靈活、火力尚可的殲擊車的裝甲過於薄弱,通常采用繞圈方式來對付重型坦克——利用自己的機動性優勢找到對手的側後方進行攻擊,這是過去一段時間德軍坦克殲擊車對付KV系列的常用招數。但KV-3的機動性比笨拙的KV-1要好,雖然發動機和不甚匹配的變速箱經常出問題,但顯然不包括目前這些坦克——機械性能差的昨天夜裏就已報銷掉了。而且,使用這種戰術需要更多有利條件,比如對方重型坦克數量不多,比如對方在坦克運用上比較機械等等,但顯然布布諾夫的近衛坦克旅殘部並不屬於該狀況。

正因為追獵者存在威力不足的問題,相關方面一直試圖對該裝備進行升級,提出在4號坦克底盤基礎上按三號突擊炮思路搞四號突擊炮(坦克殲擊車),理論上的四號殲擊車應該防禦更佳、火力更強,但實際效果很糟糕,遠不如三號突擊炮成功:想搭載的75mm/70L的長身管火炮生產起來很麻煩,不僅占用稀有金屬資源較多而且對加工精度要求較高,最後被施佩爾一刀砍掉,退而求其次安裝75mm/L48坦克炮的話還不如直接生產4號坦克,設計師們也試圖在四號底盤上安裝88mm/L56坦克炮,最後發現超重與後座的緣故導致四號底盤很難承受。最後無可奈何地形成統一意見——四號坦克底盤只用來生產坦克。

還有人提出用3/4通用底盤來生產殲擊車,但在德國國內已完全停掉三號底盤生產的情況下,重新開工生產一種獨立底盤實在毫無必要。隨著軸心軍工整合,意大利方面很快就能轉產三號底盤與突擊炮,再利用3/4號通用底盤生產與三號突擊炮或追獵者同水平的坦克殲擊車純粹多此一舉。墨索裏尼倒是很眼熱4號坦克生產線,可意大利的技術水平實在跟不上,專家們評估後毫不留情地指出:“生產三號突擊炮對意大利而言是最合適的”。

追求更強威力坦克殲擊車的想法始終是前線和工程師們的共同願望,除4號底盤外,現在唯一還能有效利用的只有虎式底盤,兵工廠在上面安裝了威力強大的88mm/L70火炮(無炮塔型),同時正面裝甲加強了15mm,側面裝甲也略有加強,整體重量比虎式還輕2噸多。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暴風雨”殲擊車(請讀者不要與歷史上的獵虎殲擊車混淆)。但現在虎式坦克相對盟軍坦克占有極大優勢,再生產虎式殲擊車完全是浪費,而且會幹擾虎式產量,霍夫曼對該想法予以了叫停——暴風雨殲擊車只研究不生產。

眾人琢磨來琢磨去,又把主意打到了T-34底盤上,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該底盤上安裝88mm/L56火炮,這次獲得了極大成功,T-34底盤承載性能比4號底盤更好,在正面裝甲加強到75mm/60度傾角,側面裝甲加厚10mm的前提下,這種殲擊車重量控制在了30噸,機動性也非常理想。工程師們還嘗試安裝了88mm/L71火炮,發現雖然火力得到了顯著增強,但整體綜合性能不如前者,這款基於T-34底盤基礎的坦克殲擊車被命名為“突擊者”,但就是否生產“突擊者”引起了極大分歧。

支持繼續生產坦克的觀點認為,T-34/76坦克雖然總體性能已落後於四號H型,但至少還是一款性能不算差的中型坦克,可提供給裝甲部隊綜合使用,其運用範圍比坦克殲擊車廣泛得多;而支持轉產突擊者殲擊車的人認為,剔除T-34/76性能落伍的因素外,還應該考慮戰場局勢變化:隨著中東、非洲戰役接近尾聲,今後大規模裝甲戰的目標只能是紅軍,繼續生產T-34/76不能有效加以區別,而從4月份開始,豹式坦克要逐步進入量產階段,對持續生產T-34坦克的需求將進一步降低,但突擊者的性能卻遠強於三號突擊炮或者追獵者。

霍夫曼贊同生產突擊者的提議,但他不希望部隊同時裝備三號突擊炮、追獵者和突擊者三種型號不同、定位接近的坦克殲擊車,最後軍備部做出決定,根據前期研發的結果,將38T底盤轉用於搭載150mm口徑的榴彈炮,生產蟋蟀H型自行火炮並配屬給步兵支援作戰,並陸續停產追獵者,減少該口徑牽引式火炮生產。

於是,率部追擊的卡裏烏斯不但看到了追獵者,還看到了此時還極為罕見的“蟋蟀”自行火炮——它和追獵者混雜在一起,個頭差不多大,但特征完全不同。

“您估計敵人有多少輛坦克?”

對面帶隊的中尉認真想了想說道:“我只看到9輛,但我估計有15-20輛左右,沒發現反坦克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