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章 新機型(4)

“尊敬的元首,新飛機將貫徹重裝甲、重火力、高速度、易生產四項原則。”道尼爾說到,“這是一款很有潛力的飛機,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了針對性改造計劃,預計有關設計修改將在3個月內完成。”

川西公司是水上飛機生產商,缺乏起落架和陸基飛機設計經驗,因此紫電存在一些很低級的問題:包括沿用的“強風”型號梯形上反中單翼布局在陸基飛機上使用時會造成起降過程中的視界死角;主起落架支柱過長,收放機構過於復雜,輪距過寬和方向舵偏小,給降落帶來不少隱患。但這些問題對道尼爾公司而言不存在任何挑戰,德國方面迅速拿出了改進方案,用於改善前下方視界和起落架設計。

當然,DFK設計局預定改動還不止這些,在德國設計師眼中,日本飛機的結構強度一貫有點問題,紫電雖在這方面表現尚可,德方拿到手的第一件事還是考慮結構加強,而且也有現實必要——艦載機化時必須加強結構強度才能彈射起飛。

“出於生產性考慮,新飛機包括起落架、電台等在內的多數配件能和現有主流戰鬥機通用,零件總數預計不超過45000個,可生產性極好,成本大約只比Bf-109上升15-20%。”道尼爾先生對生產性尤其看中,生產越簡單,成本越低也就越具備大規模推廣價值。

施佩爾點點頭表示認可,這樣量產後基本不會超過Bf-219的價格水平。

“我們對照的目標是目前較為成功的Bf-219,根據設計思路,雖然新飛機翼載荷會比Bf-219大,但因采用更強勁的動力與自動襟翼設計,其空戰格鬥性能會遠遠超過Bf-219。”

雖然梅塞施密特公司也在進一步給Bf-219挖潛,但機體大小、發動機直徑畢竟擺在那裏,挖潛余地已不大,現在只能考慮加裝MW-50系統,利用緊急功率提升作戰應變能力,預計這樣改造後速度還能再提升20-25公裏/小時,各公司都看到了這款飛機的廣闊市場,之所以爭奪烈風項目,無非是他們覺得烈風更出色、更容易成功罷了。

DFK設計局最終申報的新型號定為Do-412,三方聯合研究後確定了很高的技術指標:空機設計重量3000公斤(艦載機再加100多公斤),最大陸地速度697公裏/小時,艦載機684公裏/小時(配2300匹馬力發動機計算),最大航程1700公裏,搭載4門MG213航炮(備彈240發),最快爬升速度1800米/分,加掛副油箱後的航程大致能超過2500公裏。

道尼爾先生發了狠,他定下的目標是在6000米以下空域內,Do-412的纏鬥能力、機動性必須最好,航程、火力與裝甲等綜合性能最強,能與Ta-152或者Me-262高低搭配使用,要壓過烈風或別的類似項目,完美取代目前的Bf-219。

對防護性能,Do-412也予以了高度重視,內部油箱實現全套防彈處理外加自動滅火裝置,除在駕駛員前方配置防彈玻璃外,在背後安裝了13mm厚的防彈鋼板。由於這個厚度已超越了德國飛機常規防彈鋼板厚度,於是道尼爾先生很有意思地讓手下去生產虎式坦克裝甲鋼的制造商買一塊來,結果手下回來一攤手,說虎式裝甲鋼最薄的也有25mm,不符合要求,但在維修廠碰到一批謝爾曼坦克在改裝為工程坦克,拆下來的頂部裝甲正好是13mm,於是高高興興地割了一塊回來,連半馬克都沒付。測試結果表明,基本可防禦300米外美國12.7mm航空機槍子彈。然後根據技術統計數據,DFK設計局在尾翼上也進行了防彈鋼板加強。

霍夫曼心裏盤算了一下,紫電改性能在歷史上已比較突出,現在Do-412的指標更具優勢,如真能弄出來,對上F6F當然是碾壓,對上F8F也更勝一籌,盟軍1945年之前幾乎拿不出與之相提並論的飛機,至於等到比F8F更強的艦載機出來,估計早已完全換成噴氣式飛機作戰了。唯一的顧慮是Do-412能否順利上艦,如能上艦確實會比烈風更優越——體積、重量都略小於烈風,有利於增加搭載數量。

但這些顧慮他現在是不會說出來的,他不能預測Do-412是否能完美上艦,至少美國安裝R-2800發動機的F6FF8F都是十分成功的艦載機,理論上說Do-412應該也可以。艦載機是十分緊迫的機型,歷史上F6F直到9月份才上陣,現在迫於形勢逼人,他預計6月份以後美國人就會大批量采用F6F,而F8F估計會在1944年秋大規模使用。加裝MW-50系統後的Bf-219性能雖然大幅度強於F4F,但與F6F相比可能還稍遜一籌,只能通過飛行員的技術加以彌補,為保持優勢,新一代艦載機必須盡快上馬。

“道尼爾先生,你們率先設立聯合設計局的行動為軸心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希望我能有機會在新飛機試飛時到場觀摩。”

“這是我們的榮幸,估計最遲不晚於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