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章 霍夫曼的野望

英美關於虎式坦克生產量和編成的情報非常準確,虎式生產量一直在緩慢攀升,1月份產量是167輛,施佩爾預計到3月份能達到200輛,6月份能達到250輛的頂峰——這也是盟軍估計德國一個月能裝備3個重裝甲營(每營編制54輛)的根據由來。

但因戰損和獨立虎式連編入裝甲師的緣故,虎式重裝甲營的編成速度依然維持在每月兩個,501、502營歸了古德裏安,503、504、505三個營歸了曼施坦因,506營正在前往非洲的路上,將歸入隆美爾手下,過了1月20日,507營又能滿員出動並納入南方集團軍群。

不是德軍總參謀部不想再多弄點虎式,而是豹式坦克在1月上旬已基本通過了驗收,將進行最後的修改以便從3月1日起開始試生產,6月份將進入量產階段,為保證生產力,虎式月產量達到250輛後將維持不動,而4號坦克預計在3月份達到1500輛的頂峰後開始下降——部分生產線將轉產做準備,而3號坦克生產線則在12月份已關閉,目前正陸續向意大利轉移,準備換地方重啟生產。意大利人的技術水平雖然落後一點,但菲亞特等公司的生產能力不算差,轉移後的生產線由德國工程師指導,再加也不生產坦克,只專注生產3號突擊炮,施佩爾認為意大利人的水平足以應付,他給意大利幾個坦克工廠的初期規劃是500輛一個月。

如此一來,包括M15P40等多個型號在內的意大利自身坦克開發生產就只能停止了,根據德意重點裝備一體化原則,意大利陸軍全部裝備都要求和德國能夠通用,因此意大利設計師全部改換門庭參與到德國有關項目研發與落實中去,雖然這讓意大利領袖不太爽,但鑒於在蘇丹和埃塞俄比亞方向還有求於人,再加意大利陸軍也從北非戰利品中挑了50多輛十字軍和克倫威爾,還從德國接受了60多輛3號坦克,所付出的不過是一點性能更差的M13,這筆賬究竟該如何算,意大利領袖心知肚明。

隨著豹式坦克的設計、研發告一段落,虎式坦克改進型開始進入陸軍裝備局重點關注的視野,根據前期研究準備和霍夫曼的指示,第二代虎式(內部代號虎王)的大體技術指標開始敲定:戰鬥全重為58噸左右,擬采用105mmL65坦克炮(從沙恩霍斯特上的高平兩用炮改進而來),車體在虎式8組交錯重疊負重輪的基礎上再增加一組,長度相應增加到6.9米,寬度增加到3.5米左右,高度變為3米,車體前裝甲初步設想135mm50度傾斜,炮塔前裝甲為150mm,炮塔防盾為185mm豬頭型。發動機擬采用800匹馬力的HL234,變速箱仍為邁巴赫L600C,履帶、負重輪仍與虎豹通用,因接地壓強上升,最大公路時速下降到35km/每小時,越野最大速度下降到19km/每小時,由於彈藥口徑加大,備彈量再次下降到52發。

在霍夫曼看來,該計劃的最大障礙是HL234發動機尚未開發成功,好在還有一點時間,按武器局的進度表,要求樣車在1944年3月開發成功,7月能進入正式生產。

除坦克外,卡車生產也發生了重大變革,施佩爾將久經考驗、各方面一致認可的歐寶閃電36S卡車確定為“標準卡車”(載重量3噸),要求其他公司的卡車一律停產,包括斯太爾、梅賽德斯、MAN、亨舍爾、克虜伯等多家公司的卡車生產線被要求盡快按標準卡車完成轉產,雄心勃勃的施佩爾給這批卡車定了每月1萬輛的標準,唯一不在轉產之列的是福特公司V3000S履帶版卡車(這是美國福特設在德國的子公司,雖然亨利·福特是元首的崇拜者,但這並不妨礙這家公司在德美宣戰後成為敵產而被沒收),這批卡車的生產指標定為每個月3000輛(將全部用在東線),德國特有的交錯重疊負重輪卡車則被一筆勾銷。

除給卡車進行標準化定型外,施佩爾還確定了另外三款標準車型,一款是大眾的桶車,一款是梅賽德斯的1500A指揮車,前者是偵查、快速、憲兵部隊和低級軍官用車,後者是可乘坐7人的指揮部與中高級軍官用車,最後一款是奔馳170VK,配給將軍級以上軍官和政府高級官員使用。桶車的產量期望是每月2000輛,而指揮車與170VK的產量期望分別是每月400和200輛,由於後兩者產量要求不大,生怕別人搶訂單的梅賽德斯和奔馳公司忙不叠地宣布自己包攬了。

除標準車型外,北非和中東戰役還繳獲了大量美國十輪大卡,前線使用起來非常滿意,施佩爾還有點扭扭捏捏,霍夫曼直接拍板:“仿!”

眼疾手快的斯太爾和太拖拉公司立即搶走了任務。本以為事情到此為此就夠了,但前不久霍夫曼神秘兮兮地要求施佩爾秘密開展15噸長軸距的越野平板卡車研發招標(極端情況下要求能超載至20噸),後者一直沒弄明白這款車型有什麽用,問了幾個卡車設計師也百思不得其解,就在他準備重新拿回去與霍夫曼溝通時,恰巧碰到了前來匯報導彈開發進度並申請後續經費的布勞恩,他只看了半分鐘就明白了這東西是用來幹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