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章 斯大林的焦慮(中)

在東線局面尚未根本性扭轉的情況下,南面又傳來了德軍占領伊拉克,威懾土耳其和波斯的消息,斯大林的焦慮情緒變得更加嚴重。雖然他立即指示朱可夫等人按英美要求抽調15萬軍隊進入波斯鞏固蘇聯柔軟的下腹部,但依然面臨極大困難——這意味著他給頓河前線準備的30萬預備隊一下子就少了15萬,同時中亞方向的二線梯隊也變得不能再用。頓河前線的總兵力只勉強從230萬增長到了240萬,數字在賬面上增加得很快,但有多少戰鬥力真是鬼知道了。

很多集團軍司令員抱怨現在一個步兵師裏到處充斥著45歲以上的中年兵,連三周的緊急訓練都沒及時完成,幾乎要從頭教起——在戰事如此激烈的當口,這根本就是一種奢望。他們普遍認為這種補充部隊一個師的戰鬥力還不如以前兩個營,迫於軍、師級指揮官的直接壓力和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兩人的一再請求,斯大林咬牙再次從遠東抽調了15萬部隊。經連續抽調之後,遠東紅軍總兵力從145萬下降到不到105萬,不過平均戰鬥力水平依然是最高的,兵力總數依然超過其當面之敵(70萬日本關東軍)一半,主要重裝備是其3倍以上。

對頓河前線這場戰事現在連斯大林自己都萌生了退意,想放棄羅斯托夫這根難啃的骨頭,轉而將軍隊主力挪用到莫斯科方向並調轉戰略進攻方向,但大規模撤退不是件容易事,曼施坦因一直死死盯著紅軍動向,稍有破綻就會兇狠地撲過來。因此,以頓河為核心的南翼戰場依然是東線的主戰場——北翼戰場,60萬兵力的北方集團軍群與75萬紅軍對峙(芬蘭戰場上尚有5萬德軍協同30萬芬蘭軍作戰,他們面臨35萬紅軍);中路戰場,105萬的中央集團軍群面臨的是130萬紅軍;南翼戰場,160萬兵力的南方集團軍群面臨的是240萬紅軍。除此之外,紅軍在草原軍區有15萬預備隊,在中亞有5萬後備兵力,在波斯和外高加索有近25萬兵力;在遠東還有105萬兵力。總計約630萬的紅軍地面部隊被使用得滿滿當當。

紅軍清楚,德軍雖然在前線及前線接近地的兵力只有300萬出頭,但其擺在明面上的力量絕不止三個集團軍群的力量(已內含20萬軸心同盟軍),德國人也仿效紅軍開始設置戰略預備隊——這是霍夫曼在裁軍擴師、縮小集團軍編制後采取的第二個重大方針調整,在原本歷史時空中,德軍在東線是沒有預備隊一說的,一旦前線吃緊就從其他戰區抽調兵力,不但加大了各防區壓力,也加重了運輸負擔,顯得極為被動。霍夫曼經過認真考慮並反復與凱特爾、蔡茨勒等人商議溝通後,確定在波蘭以東、橫跨立陶宛南部、白俄羅斯西部、烏克蘭北部地帶組建戰略預備隊,初步打算編成一個擁有20-25萬兵力的東方集團軍群。目的在於讓三大集團軍群的部隊有一個休息、輪換的場所,而不用一休整就跑回西線去。

得益於霍夫曼抽幹空軍野戰師、解放俘虜營看管力量、抽調巴爾幹地區德軍兵力、加快後備軍補充等手段,更由於除南線之外其他兩個集團軍群用了拉平戰線、放棄突出部、堅守防禦等策略,東線地面部隊在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三國撤退20萬兵力之後依然保持著相對充裕和高素質的兵力。

與此同時,東方集團軍群還得到了大批仆從軍的協助:俄羅斯解放軍已完成了最初3個師的編制,正開展第二批3個師的編成,除此之外,已發表過獨立宣言的原蘇聯各加盟國部隊也在陸續編成,到1943年1月初,總兵力高達17個師——其中烏克蘭5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各3個(原本有黨衛軍部隊,現在全變成有關國防軍),白俄羅斯、哥薩克各2個,立陶宛、卡爾梅克各組建了1個師。這些基本是按德軍統一編制組建而成的部隊,每師人員接近1.5萬,而不是紅軍那些只有5000多人的小師,總兵力已突破了30萬。根據這些國家自己的預計和承受能力,未來將至少突破25個師。這批部隊的去向是明確的,除直接編入一線作戰的集團軍群外,一律編入東方集團軍群。

考慮到協調這些部隊需要很高的威望和軍銜,1月12日,霍夫曼簽署調令,原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魏克斯元帥接任東方集團軍群司令官,他的位置則由防禦大師莫德爾大將接替,而他給莫德爾的命令也非常簡單——彈性防禦並要求打出高交換比。

仆從軍的戰鬥力雖然不能與德軍相提並論,但存在意義很大,他們一方面利用武裝力量在本國積極推動集體農場或工廠分配過程,另一方面又承擔二線防禦任務,幫助德軍在後勤、補給、反遊擊戰、治安等方面減輕壓力,特別是在搜捕遊擊隊過程中,德軍經常面臨人生地不熟的窘迫,而當地國家國防軍卻一抓一個準。個別戰鬥力相對較強的部隊甚至還直接編入了作戰部隊,服從所屬集團軍群的命令。三個集團軍群的兵力雖然只有310萬,但幾乎全部投入野戰——這與日本在中國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