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9章 華盛頓的早晨(上)

由於時差的緣故,華盛頓時間比倫敦時間晚5個小時,比開羅時間晚7個小時,當阿拉曼已是激戰正酣的下午,華盛頓才剛剛從早晨中醒來,沐浴在12月10日的陽光之下,盡管天氣有點冷。

白宮,總統辦公室內,羅斯福總統正在認真研讀各方面發來的電報抄件和情報匯總,這是歷代總統的慣例,在戰爭期間尤其如此。這場世界大戰對歐洲來說已是第三個年頭,對美國而言也已進入第二年,但從當前的局面來看,局勢似乎還不太理想。中途島戰役後湧現出來的樂觀又被所羅門海戰的慘敗打到了谷底,而除了太平洋戰場上的情報,特別讓他揪心的是陸軍航空隊報上來的有關於部署在英國的第八航空隊報告,話裏話外顯示的情況都很不樂觀。

“……自德國啟動總動員體制並加大有關‘歐洲聯盟’宣傳後,有關德國工業能力特別是與軍事工業相關的聲生產、制造能力在飛速增長,而消費性的民用工業與則向周邊國家轉移與滲透,情報顯示德國主要裝備的月生產數量急劇增加,個別產品諸如坦克、飛機的產量成倍增加,這對利用戰略轟炸削弱德國軍事潛力的設想構成了極大挑戰——目前通過戰略轟炸所削弱的損失遠不及德國增加的產量。”

羅斯福知道這封報告並未誇大事實,相反,事實比報告說得還糟糕,美國有關通過戰略轟炸摧毀德國經濟潛力的設想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德國除了在本土加速發展軍事工業外,還盡力將軍事工業中相對技術含量較低的配套產業向西歐國家轉移,對包括一系列鋼鐵、冶金、化工、機械、軍需、醫藥等行業在內分發了基礎性訂單,甚至直接將很多不太重要的零件也轉移到法國、荷蘭、比利時生產,這些發達的工業國能夠很方便地依據德國圖紙生產出德國所需要的產品,質量一點也不比德國自產的差。比如比利時的幾大鋼鐵聯合企業上個月就接到了為德國4號坦克生產1萬組輪子和履帶的訂單,而法國也接到了大量鋁合金、航空發動機的訂單——毫無疑問這些產品最終會成為戰場上馳騁開火的坦克和飛機。

德國除零件以外還直接向這些工業國訂購成套產品,瑞典的博福斯高炮,比利時FN公司的手槍,法國的野戰口糧,更不必說意大利工業體系全面倒向德國後,已開始按德國標準與要求在生產軍火了。更關鍵的是,德國人下了這麽多訂單幾乎沒花多少錢——通過釋放俘虜、減少直接占領區面積、部分允許其重建國防力量等手段,德國從上述幾國政府獲取了大量軍費。而且,由於德國軍事力量的成功與赫赫戰績,這些國家在重建國防力量時自覺不自覺地模仿德國編制、采用德國裝備——這也讓德國賺到了錢。

現在,西歐幾個主要工業國的工業機器正在復蘇,正在為德國的戰爭機器提供基礎性、輔助性的幫助,而且作用越來越大了。

為此報告特意提出:“……我們對前述情況深感憂慮,前線指揮官一再要求加大對這些地方和工廠設施的打擊力度,但一直來我們受到了很多限制,我們希望總統能給予我們更多、更大的授權。”

羅斯福知道,這些國家雖在為德國生產,但卻是通過正常貿易行為開展的,哪怕德國利用俘虜、占領區軍費等手段充當支付能力也是當事國主動接受的,這種行為不但緩和了德國與西歐占領國之間彼此的緊張關系,也緩解了被占領國自身的經濟困難——為德國生產總好過挨餓!這件事明顯可看出來德國在為推動歐洲聯盟做準備——從政治立場而言,完全是應該徹底打擊的。

但身為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羅斯福知道政治和軍事從來就不是純粹的行動,必須要充分考慮民眾反應,如果第八航空隊肆無忌憚地對西歐國家進行空襲,必然會牽涉到民用目標,哪怕精確打擊了工廠也會造成工人失業與流離失所——這容易引起當地民眾的仇恨,如果德國軍事力量借機把自己打扮為抵抗美國空軍的軍事力量,並借機挑起歐美沖突,那政治上丟分就更多——民眾是不會理解為什麽美國人要把炸彈投在自己頭上而不去直接打擊德國人。如果引起當地民眾的普遍反對,將來永不會有反攻歐洲的那一天。

羅斯福輕輕蓋上報告,對親自前來匯報的陸軍航空兵司令、亨利·阿諾德上將和顏悅色地說道:“你們的心情我很能理解,但擴大打擊範圍這件事還需要從長計議,至少參謀長聯席會議和英美參謀長聯合會議這個層次應該達成統一認識。”

阿諾德點點頭:“我們深知您在這件事上決策的為難,但陸航的損失實在太大了,第八航空隊最近幾個月的損失一直在快速增加,轟炸機被擊落/不可逆轉性損失的比例持續上升,9月份是9.74%,10月份是11.97%,11月猛增到15.86%,12月剛剛過去一周多,第一周損失率接近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