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章 大河曲部之戰(9)

11月12日的傍晚,所有接到出擊命令的德軍營地上都是一片忙碌而充實的景象。裝甲師們的任務最重,以坦克為核心機動力量組成的矛頭要穿透整個紅軍集團並負責分割,步兵師們的任務也不輕,他們必須立即順著裝甲師打開的通道進行穿插和固守,否則矛尖奮力撕開的缺口很容易被反應過來的紅軍們堵上,那樣不但辜負了裝甲師們辛辛苦苦創造出來的機會,更會讓裝甲部隊陷入敵軍的汪洋大海而難以自拔。

所有步兵師都領到了明確的出擊位置,而全部由奧地利人組成的第44步兵師是第二波攻擊部隊,他們是緊緊跟隨在裝甲師之後的部隊。與通常想象中狂飆突進的閃電戰不太相符,德軍此時的機械化程度並不高,除極少數擔任快速偵查、突擊任務的先頭部隊,無論是夏天烈日的炙烤還是冬季凜冽的寒風,步兵師主力們大多數時候只能選擇用兩條腿來解決交通問題,不僅因為有限的車輛和牲畜大車要優先用於裝備和物資運送,更由於俄國的道路密度偏低與等級質量不高的緣故,有了機械化也用不上,11月份已是難得的適合運動作戰的好天氣,如果是4月份大地解凍、地面翻漿的時候,一腳下去通常會陷入30-40公分深的泥濘而難以自拔,輪式車輛根本難以通行,半履帶裝甲車也經常會陷在淤泥堆裏。

在這種機動條件下,步兵師們每天最大的推進速度依然可達到30-50公裏,看上去似乎毫不起眼,但考慮到這些陸軍驕子們是在扛著大約25公斤重軍事裝備的情況下完成這一壯舉的,任何人都不敢予以小看。這些裝備包括頭盔、步槍,彈藥和用來挖掘壕溝的工具——大多數時候是工兵鏟,小部分人攜帶十字鎬,除此之外還攜帶一頂帳篷和一個裝滿東西的皮革包,那裏面塞著夠吃一頓的罐頭、飯盒,一個野外取暖或者做飯的火爐,一套鋁制餐盒,清潔裝備、換洗衣服,搭建帳篷的配件,野戰服,縫紉用品,剃須刀,肥皂和沃爾甘·森尼克斯(Vulkan Sanex)避孕套——雖然早已命令禁止與當地婦女發生關系,但避孕套仍是步兵的常備物品。

這次戰役的重點任務是分割、消滅當面的紅軍重兵,快速突擊是重中之重的關鍵點,考慮到戰役整體的時間窗口只有3天,南方集團軍群對部隊機動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0-50公裏的推進速度不能滿足曼施坦因和參謀們的願望,他們迫切期待部隊(尤其是類似44步兵師這種突前部隊)的推進速度能達到70公裏一天以上。為切實達到這個目標,指揮部絞盡腦汁地提高部隊機動力,參謀群和後勤機關們一方面為最遠端、緊跟著裝甲部隊推進的步兵師們調集足夠的機動力量,另一方面又要求所有步兵師們盡可能減輕負擔,實現輕裝上陣,所有長期野戰生活所需要的物資如爐子、廚具、帳篷、換洗衣服等就不適用了,一切非必要的文職人員也被要求全部留在駐地免得拖累作戰步伐。作戰指令說得很明確,這就是一次快速奔襲,只以消滅紅軍有生力量為目的,而不是攻克或占領某些地方,頓河河曲部如果俄國人想要,打完這一仗後還是可以讓給他們的。最後經過反復斟酌、確定,除彈藥、作戰與急救工具和食物之外,其余物品一律安排在了原屬營地,每個士兵的平均負重降低到了17公斤。

與希特勒醉心於編練新番號部隊並喜歡直接插手前線作戰不同,霍夫曼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對這兩者興趣不大,但對後勤的重視程度卻前所未有,幾個月來不但督促著各級官僚們準備好了充分的冬季裝備,對野戰口糧的更新與設計也予以了高度重視。按照德國原有的後勤標準,作戰時最重要的是攜帶食物,他們通常由各部隊炊事員做好一日一份套餐式,行軍中的士兵們每人每天領取3-4份,包括700克黑麥面包,200克凍肉或芝士,60克黃油,9克咖啡或6克紅茶,另外還包括10克砂糖和6卷煙草,這些食物通常用罐頭或紙包著並裝入紙箱內攜帶。

霍夫曼上來後就提出了更新口糧體系的要求,在他的要求下,德國營養專家和後勤部門比歷史上更早推出了符合戰鬥要求而無需烹飪的特殊食物,特點是方便攜帶和含有高熱量,這些野戰口糧分為大型戰鬥食物(Grosskampfpaeckchen)和近距離戰鬥食物(Nachkampfpackchen)兩類,只供應給前線作戰部隊,以戰地部隊使用的第一號口糧為例,內容包括700克面包,136克帶骨鮮肉,7克黃豆粉,30克魚肉(無頭),250克蔬菜水果,320克馬鈴薯80克蘆筍,20克布丁粉,25克煉乳,15克鹽,1克辣味品,60克奶油與脂肪,偶爾還能供應一點紅酒。這些食物采用定量包裝放置在補給車上,然後在作戰中由指揮官下令分發食用,考慮到激烈戰鬥中補給不易,軍官們通常會要求士兵們隨身攜帶1日份食物。南方集團軍群有幸優先獲得了大規模的新型野戰口糧體系,曼施坦因毫不猶豫地予以立即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