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章 走投無路的日本(4)

井上成美用顫抖的聲音讀道:“……南洋局勢危如累卵,逐島爭奪迫在眉睫,敵已不計較軍艦、飛機損失,專以優勢陸軍、航空兵力向我突擊,進行消耗作戰,若以瓜島戰事舉例,敵損失後補充易,我損失後補充難,敵損失就近可從澳洲補充,我損失需從6000公裏外本土運來,綜合各方面因素,我之判斷如下:

三個月內失守:瓜達卡納爾島

六個月內失守:所羅門群島、阿留申群島

一年到一年半內失守:新幾內亞諸島、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

三年內失守:馬裏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爪哇與蘇門達臘各島(印度尼西亞中東部)、馬來亞諸島(主要指婆羅洲)”

如果讓霍夫曼來看這份分析,就知道上述判斷大體還是符合歷史實際情況的,只是先後順序會有點差異——因為美國在進攻中推行了蛙跳戰術,而日本認為美國的反攻會是一層層推進的。

“這麽說起來菲律賓、小笠原群島還能守到三年後。”山本五十六笑道,“陸軍對海軍信心還是很充足的嘛……比我想得還要樂觀一點,我以為那時候敵人都要打上本土來了。”

而井上成美和下村定都快要哭出來了,“長官……”

“石原君的說法很明確,從瓜島戰役就可以看出島嶼作戰中無制海權則地面無後勤與補給,作戰必敗,而無制空權則無制海權,全部問題的關鍵在於航空作戰——可偏偏我們無論飛行員還是飛機都不是美國對手,經不起航空作戰的持續消耗,所以類似於瓜島這種超遠距離的航空作戰決不能再繼續了,必須收縮戰線。”多田駿說道,“根據他的想法與建議,東南海域我決定以拉包爾為中心畫一個圈,半徑按飛機飛一小時航程計算,也就是大約500-600公裏,超越這個距離的島嶼一律放棄……”

現場雖然沒有地圖,不過都是經驗豐富的將領,用腦子大致一想就明白了,井上成美試探著問道:“陸軍的意思是放棄布幹維爾島以東的全部所羅門島再加萊城、薩拉摩阿地區以南的新幾內亞各島?”

“差不多,陸軍打算固守以拉包爾為中心,布幹維爾島與萊城和薩拉摩阿地區為兩翼的三角地帶,其余島嶼全部放棄。”

“守多久?用多少兵力?”山本五十六沉吟片刻後問道。

“全面撤軍完成後再堅持6-8個月,堅持等到聯合艦隊完成印度洋攻略後再行反攻,至於兵力……”多田駿盤點了一下,“原擬定成立第八方面軍負責東南海域統一轄制第17、18軍,主要陸軍兵力包括第2、20、38、41、51五個師團、獨立混成第38、39、40、65四個旅團、南海第4守備隊另外還有4個飛行師團。如果執行收縮計劃的話,飛行師團數量不夠,陸軍兵力倒有多余,可以抽調出來一些——打算再增加2個飛行師團並抽回2個陸軍師團。”

“第11航空艦隊的主要兵力倒都在拉包爾為中心的幾個島上,是否可以給宇垣纏中將增援一些,也顯得海軍中樞對他調任職務的關心。艦隊方面如果將來主力抽走,三川軍一的第8艦隊可以在補強艦艇實力後留在拉包爾附近與美軍周旋——只是那樣一來就喪失了進攻與反擊能力,陸軍確信要這麽做?”

“進攻?反擊?”多田駿搖搖頭,“我沒想過,石原次長也不是這個策略,陸軍的想法很簡單,一旦我們下定決心執行印度洋攻略,南洋各地區就是全面轉入守勢,東南方向的防禦方針就是固守以拉包爾為核心的周邊島嶼,利用各種方式給美軍以殺傷,他們不是要和我們打消耗戰麽,我們就和他們拼人命——拉包爾經過多年經營,物資充足、地形有利,完全可以維持長期作戰。我之所以抽調2個師團兵力回駐菲律賓,就是因為這兩個師團是成立不久的治安師團,實力不強,消耗物資與老牌師團倒一樣,完全是浪費。”

多田駿一邊說一邊用手指蘸水在桌子上畫了起來:“你們看,拉包爾、布幹維爾和新幾內亞正好構成了一個邊長500-600公裏的三角形,在布幹維爾島上面我們準備部署1個師團和1個旅團的兵力,萊城和薩拉摩阿地區同樣部署1個師團又1個旅團的兵力,拉包爾區域只要2個旅團加守備隊就可以了。敵人在攻破布幹維爾及萊城和薩拉摩阿地區之前不會直接向拉包爾進攻,否則他們會受到兩翼夾擊,一旦兩翼經過持久作戰後被美軍擊破,剩余兵力能夠很方便地撤向拉包爾進行持久作戰,拉包爾的兵力初期看上去薄弱,實際上在後期接受其他兩處撤退的兵力後擁有相似的兵力密度。綜上,陸軍打算在這個三角地帶部署9-10萬兵力,再加上600-800架飛機。當然,這是石原次長和我個人商議的想法,還沒形成作戰計劃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