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章 休伊特的煩惱(1)

時間已臨近9月末,華盛頓的天氣早已開始轉涼,但美國海軍少將肯特·休伊特的心頭卻是燥熱的,更確切地說,是因為焦慮而帶來的不安。

早在幾個月前他就領到了要去西北非登陸的任務,這是1941年聖誕節同盟國在阿卡迪亞會議所確定的方針,丘吉爾首相專門提出了“西北非計劃”——代號“體育家”,擬在非洲阿爾及利亞登陸以便逐步收緊對德包圍圈,並表示如果法國同意美軍也要在摩洛哥沿岸登陸。雖然參謀長聯席會議對這個計劃不感興趣,但羅斯福總統本人對此表示贊同並一再推動。

一開始計劃設計得很完美:等英國第8集團軍在昔蘭尼加取得決定性大捷,再配合英美盟軍在西北非登陸就能徹底幹掉北非軸心軍。但到了今年6月份,不但期待中的大捷遲遲未到,非洲軍在隆美爾的率領下甚至搶先進攻賈紮拉防線並導致了北非英軍全線崩潰,但丘吉爾對這個計劃的熱衷卻有增無減,不但將其改名為“超級體育家”,甚至還鼓吹盟軍盡快在西北非登陸並推進到突尼斯邊境。參謀長聯席會議看到了北非英軍的窘境,決心拉這些“可憐可悲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一把——這是休伊特從馬歇爾將軍處聽來的,總統特使兼密友霍普金斯在私下場合發表的原話,也不知道有沒有羅斯福總統的意思。說好的圍攻軸心軍最後變成了為英軍解圍,他反正覺得煩躁異常。

7月份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會又在倫敦舉行兩次會議,最後在丘吉爾的倡議下將作戰計劃改名為“火炬”,希望以此鼓舞人心,並確定由美國人艾森豪威爾中將擔任司令官,但除了司令官人選雙方達成一致外,時間和地點上的分歧卻更大。由於急於為北非部隊解圍,英國方面建議以10月7日為目標日期,而美國方面卻建議11月7日,最後羅斯福總統和了稀泥,要求登陸日期不得遲於10月30日。而關於登陸地點的選擇雙方意見相去更遠——英方極力主張在地中海內的非洲北海岸登陸,以便能向突尼斯迅速推進迫使德意軍回師,但美國方面顯然不想為英國人火中取栗,便翻出6月間修訂的“體育家計劃”初稿,認為登陸地點局限在摩洛哥西海岸的卡薩布蘭卡才最合理。在華盛頓最炎熱的7、8兩個月間,休伊特的日常工作就是在雙方無盡的爭吵中度過,他覺得自己每天都需要爆發一次才能泄去那股無名火,只可惜參會的人中就屬他的軍銜最低,想發火也找不到對象。

最後是行動總指揮艾森豪威爾提了折中方案:建議在地中海內外同時登陸,但不越過阿爾及爾以東,因為德軍可能從西西裏和撒丁派飛機空襲,只在波尼可進行小規模登陸以奪取機場。可惜英方不滿意,堅持要在波尼或者更東的地點進行大規模登陸。又經過半個多月的爭吵,在羅斯福與丘吉爾無數的電報口水中,一直到9月15日雙方最終達成一致:以11月8日為指定登陸日,同意阿爾及爾登陸列入計劃,但美軍只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和阿爾及利亞的奧蘭登陸,由英軍在阿爾及爾和更東面的地方登陸。

休伊特領到的命令就是率領美國第34特遣艦隊,帶著102艘美國軍艦(包括29艘運輸艦)共計3萬余名美軍從弗吉尼亞州的漢普頓錨地去摩洛哥卡薩布蘭卡,執行一場跨越4500海裏的遠征。而奪取奧蘭的任務則交給中路特混艦隊,計有近2萬美軍,由勞埃德·弗雷登德爾少將指揮,由海軍準將托馬斯·特魯布裏奇指揮英國海軍部隊護航——因為這批部隊8月初就運到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他們已在雙方高層無數次爭吵中度過了無所事事的2個月了。

本以為計劃就這樣確定了下來,沒想到僅僅過了10天,休伊特再一次被拉去開會,還沒進門就聽到激烈的爭吵聲。

“敵情發生了劇烈變化,我們不能簡單地按照原定計劃執行。”一名美國參謀軍官正面紅耳赤地說些什麽,而英國派駐在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聯絡軍官臉上卻是義憤填膺的模樣。

“發生了什麽事?湯姆?”休伊特拉住和他相熟的一名中校,指了指情緒激烈地兩撥人馬,“他們怎麽又吵起來了?”

“您不知道?難怪。”對方遞過來一份文件,悄聲說道,“這是情報部門最近收集整理的,英國人有很多事情瞞著我們。”

“惡意隱瞞?”休伊特心頭一陣突突跳動,沒來由地先進行了一番揣測,打開文件一看發現事實居然比他想象的更離譜:

首先,英國人吹噓的阿拉曼戰役大捷是個不折不扣的騙局,英國第8集團軍損失了5萬余人、700-800不等的坦克和飛機、1000余門大炮和大量軍需物資,4個主力裝甲師中的3個被擊潰或重創,另有2個師又2個旅的步兵部隊被重創或中創,光被俘人員就有準將以下5000多人;而他們所獲得的戰果基本都是在意大利人身上取得的,除3個不戰而降的意大利步兵師外,德國人的損失不到英國人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