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魏宋大司馬(第2/3頁)

最終,雙方各退一步,由樂正代替惠盎處理政事,但國相這個位子,暫時還是由惠盎擔任,畢竟惠盎在宋國的威信,確實是無人能出其右,就好像當年楚國的屈原。

這並不奇怪,畢竟惠盎當初可是‘唯一能勸說暴君宋偃的臣子’,以至於有許許多多的宋人誤以為,宋國這些年施行的仁政,都是惠盎在宋王偃面前力爭而施行的——當然,其實本質上也差不多,只不過宋王偃倒也沒有那麽排斥孟子的仁政思想而已。

五月十五日,在安排好一切後,蒙仲與惠盎二人踏上了前往魏國的旅途。

在前往魏國的途中,蒙仲帶著惠盎又回了一趟蒙邑——上次因為急著前往彭城,蒙仲不曾拜會自己的老師莊夫子,這次他當然不能再錯過了。

再次返回蒙邑,蒙氏一族的族人自然是很高興,尤其是當得知蒙摯已在彭城出任假司馬之職後,似蒙薦、蒙羑等族老更是心中歡喜。

期間,自然也少不了蒙仲的族弟們希望得到他的推薦,比如蒙傲這位未來的族長。

對於這些族弟的懇求,蒙仲當然不會拒絕,他笑著對族弟們說道:“擺在你們面前的仕途有兩條,一條,即前往方城,你們的族兄蒙遂,現如今是方城的城令,他會照顧好你們的。還有一條,便是前往彭城,蒙摯叔如今在彭城軍中擔任假司馬,只要能立下功勞就能扶正,真正成為一軍司馬,你們去投奔他,他自然也會照顧你們。看你們自己決定了。”

事實上,這些蒙氏子弟還有第三條出路,那就是在商丘軍任職——此番惠盎前往魏國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說服魏國,使魏國默許蒙仲執掌一支宋國的軍隊,而這支軍隊,就部署在商丘。

只不過這件事還未得到魏國的首肯,因此蒙仲也不好急著下定論,畢竟長期兼掌兩國軍隊兵權,這的確是一樁歷來罕見的事。

在蒙邑用了飯後,蒙仲與惠盎便在蒙傲等一些蒙氏子弟的隨行下,去拜見了莊夫子。

對於蒙仲這位弟子、對於惠盎這位世侄的到來,莊子自然是感到非常高興,他吩咐同樣為此感到高興的莊伯準備了一些酒菜,談不上豐富,但都是蒙仲很熟悉的口味。

當晚,莊子帶著蒙仲夜觀天象,師徒二人聊了聊宋國的問題。

還別說,別看莊子道家聖賢,仿佛不看重世間事物,但事實上,莊子還是很在意宋國的,這從他贊許蒙仲又一次解救了宋國就看得出來。

而令蒙仲感到有幾分慶幸的是,莊子的身體要健朗地多。

不過,當說到儒家弟子目前在彭城當官時,莊子的面色一下子就變了,變得非常生氣。

蒙仲當然知道其中的緣由,只因為宋國最初乃是道家思想的發源地,許許多多的道家思想便源自於此,如今儒家思想大股湧入宋國,這難免會讓宋國本土的道家思想受到沖擊。

基於這一點,蒙仲小心翼翼地對莊子說道:“老師,倘若您擔心儒家思想湧入宋國,使我道家受到沖擊,您何不親自出面呢?……只要您有這個想法,我相信太子戴武定會為您修一座宮殿,助你收取弟子,傳播道家思想。”

“老夫豈跟孟軻一般?老夫不收徒!”莊夫子仍氣呼呼地說道。

“……”蒙仲眨了眨眼睛,沒說話。

在片刻的寂靜過後,莊夫子故作生氣地用拐杖輕輕敲了一下蒙仲的腦袋,回屋子裏歇息去了。

看著老師氣呼呼地離去,蒙仲強忍著沒敢笑。

次日,惠盎得知此事後,他驚訝地對蒙仲說道:“你能說服莊夫子出世?”

在他看來,如今他宋國已經得到了儒家弟子的支持,倘若也能得到莊子的支持,那就真不得了了,有莊子、孟子兩位當世聖賢坐鎮,天下人才豈不是會紛紛慕名而來?

但遺憾的是,蒙仲聳聳肩說道:“老人家固執又好面子,怕是不會輕易違背曾經的誓言。”

的確,與樂於收徒的孟子相比,莊子是不怎麽收徒的,這些年他收了蒙仲等人為徒,這件事一直被孟子拿來笑話他。

至於蒙仲,他倒是更傾向於能將莊子請到彭城,再將孟子從鄒國也請到彭城,嘖嘖嘖,那就精彩了——老人嘛,讓老人在他們感興趣的事上做活動活動,這有助於身心健康。

田章作為孟子的弟子,卻先老師一步故去,蒙仲認為更主要的還是心情的關系:看著齊國一日一日衰弱,田章心氣郁結,故而不能長壽。

反觀孟子與莊子,當孟子收到莊子書信的那一刻,那精神頭,蒙仲是親眼所見的。

但很可惜,想要促成這樁事,並不是那麽容易。

在莊子居住了十日,蒙仲與惠盎告別了莊子,繼續往魏國而行。

六月初,蒙仲抵達了魏國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