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魏王遫六年(第3/4頁)

蔡午眨眨眼睛仔細想了想,旋即表情就變得古怪起來。

的確,蒙仲與其那群兄弟,皆是出色的將領,練兵、帶兵都很有一套,但涉及治理縣城,說實話還真的幾乎沒人能夠勝任——確切地說,倒也不是不能勝任,主要是耐不住性子。

比如說,華虎就有能力出任縣令,可問題是華虎不願意啊,作為方城軍一系中不亞於蒙虎的勇將,你要他帶著一幫人去墾田?

沒得商量!

倒是老大哥武嬰那邊可以說服說服,但就怕武嬰的副將魏續為此大發肝火。

仔細想想也是,讓能帶兵打仗的將領去負責墾田、治民,不能說大材小用,只能說無法盡其所能。

更何況,蒙仲如今的封邑還未多到必須讓諸兄弟們駐守一處的地步,頂多就是方城留一個,郾城留一個罷了。

方城這邊,如今由蒙遂管理著,且考慮到蒙遂在這段時間做得很不錯,蒙仲打算正式將方城移交給蒙遂管理。

唯一的問題就是,方城並非蒙仲的封邑,因此蒙仲不能擅自將方城令這個職位轉讓給蒙遂,因此他決定待過了年之後向大梁請奏,推薦蒙遂出任方城令。

倒不是說蒙仲如今成為郾城君,嫌方城令官職小,他主要還是考慮到如今的局勢,畢竟雖然秦齊互帝這件事,中原各國的關系必然將因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能迎合天下大勢,蒙仲總不能被拴在方城吧?

方城太偏僻了,大梁才是魏國的權力中樞。

至於另外一個原因嘛,那就是提攜自己的兄弟,就如當年公孫衍與公孫喜,正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這年頭,兄弟手足自然是最值得信賴的。

而在提到郾城那邊時,蒙仲稍稍停頓了一下,期間蒙遂、向繚亦有意無意地看向了蔡午。

見此,蔡午當即拍著胸口說道:“郾城君,老蔡我也沒本事,只求能在郾城君手下混口飯吃就行,我也覺得向邑丞所說極有道理,考慮到先前秦國曾借道楚國偷襲郾城,我也認為郾城需要派一位勇武之人鎮守……”

見蔡午如此合作,蒙仲自然也不會虧待這位願意追隨自己的老將,笑著說道:“這樣吧,我把武嬰調到郾城,給老蔡你當佐司馬……”

一聽這話,蔡午連忙說道:“不不不,這怎麽成?還是讓武司馬為正,我為副……”

蒙仲笑著說道:“老蔡信任我等才投奔我等,我豈能虧待你?”

在旁,向繚也笑著說道:“老蔡,你就接受了吧,你可是第一位投奔我等的軍司馬,要是咱們摘了你的司馬之職,哪怕讓你屈居佐司馬,日後誰敢會投奔我等?”

“那……那在下就愧領了。”蔡午笑呵呵地說道。

向繚與蒙遂對視一眼,笑而不語。

真當蔡午投奔蒙仲沒有任何私心?怎麽可能!

雖說蔡午在帶兵打仗方面並不是很出彩,但他怎麽說也是當了近十年軍司馬的人,哪會做損害自己利益的事?哪怕他確實很佩服蒙仲。

說白了,蔡午投奔蒙仲,就是看準了蒙仲不會罷免他的軍司馬之職。

而對於這件事,蒙仲、蒙遂、向繚皆心知肚明,但也不會拆穿,畢竟單單他們兄弟幾個外加蒙邑子弟,可撐不起整個“蒙家軍”,為了使這支軍隊日漸壯大,他們當然得持續不斷地招納人才,豈能因為偏袒自己兄弟而壞了名聲?

更何況,蒙遂、向繚等人都不相信蒙仲的成就止步於郾城君,在他們看來,蒙仲接替大司馬翟章那是遲早的事,等到蒙仲接替翟章出任大司馬,他們兄弟幾個還怕得不到提攜的機會?

怎麽可能!

就怕到時候他們兄弟幾個各自鎮守一方,一年到頭也難得再見到幾面,這才是值得考慮的。

大致商議完畢後,蒙仲帶著蔡午,跟武嬰說了這事。

作為兄弟當中的老大哥,武嬰的心境修養無愧於他道家弟子的身份,說白了就是對功名利祿什麽都不在乎,就連他麾下的軍隊,他如今都丟給魏續訓練,當郾城軍的司馬也好,佐司馬也罷,武嬰那是真的不在乎。

更別說蔡午的年紀比武嬰大上二十幾歲,就算讓蔡午繼續擔任軍司馬之職,他又能擔任幾年呢?

倒是武嬰的佐司馬魏續對此有些不滿,不過由於蔡午跟他們也熟,且蔡午為人也圓滑,懂得給武嬰、魏續留面子,魏續也不好跟蔡午為此事發生什麽爭執。

總而言之,武嬰軍從方城調往郾城,與蔡午麾下的軍隊合並,在重新整頓之後,改稱郾城軍,由蔡午擔任軍司馬,由武嬰掛名佐司馬,至於軍中的大致事務,主要還是由魏續這位猛將負責。

同時,穆武以及他麾下的騎兵,亦改籍至郾城軍,改稱郾城武騎。

郾城軍的重新整頓與郾城武騎的移籍,使得郾城的軍隊實力有了顯著提高,大幅度加強了郾城對縣域境內的掌控,不至於再發生當初秦國騎兵殺入境內、而縣軍卻對此束手無策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