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魏冉使宋(第4/4頁)

惠盎聞言解釋道:“我在想阿仲的事?”

“小叔?”夫人有些驚訝地問道:“小叔怎麽了?妾身曾聽夫君言,小叔如今在魏國頗受重用……”

惠盎苦笑著說道:“就是因為太受重用,因此我才煩惱啊。”

不得不說,此前惠盎通過書信得知了蒙仲的情況,倒也沒想太多,只是單純為蒙仲感到高興,沒想到這次苦主都跑到他宋國來了。

因為蒙仲的關系,秦國前前後後損失了十幾萬軍隊,惠盎還真不知該說什麽。

聽罷夫君的講述,他夫人好奇地問道:“那位穰侯,他這是希望大王召回小叔?”

惠盎捋了捋胡須,苦笑著說道:“聽他的話,大概是這個意思……畢竟我弟兩度挫敗秦國攻打魏韓兩國的戰爭,秦國自然不會再無動於衷。”

“那……要召小叔回國?”他夫人好奇問道。

“呵呵。”惠盎聞言笑著說道:“為何要召回?阿仲如今在魏國深得魏王重用,倘若有朝一日他出任了魏國的大司馬,對於我宋國而言也是一件好事。至於秦國……呵,就叫他頭疼去吧。”

是的,別看惠盎今日在魏冉面前唯唯諾諾,但他絲毫沒有召回蒙仲的意思,哪怕他知道,只要他肯出面,蒙仲一定會放棄在魏國的所有,返回宋國。

可問題是,蒙仲在宋國能起到的作用,遠不如他在魏國能起到的作用更大。

倘若蒙仲回到宋國,充其量就是統率宋國的軍隊,而問題是宋國的軍隊擋不住齊趙燕三國的軍隊,但倘若蒙仲在魏國,他就有可能左右魏國的態度,使魏國堅定地站在宋國這邊,這意味著宋國在抵抗齊國時,可以有兩國的軍隊。

有些事,蒙仲就算在魏國也能做,但反過來,有些事蒙仲就未必能做到。

這麽簡單的事,惠盎還不至於犯糊塗。

並且他也相信,宋王偃也絕對不會在這件事上犯糊塗。

至於秦國的不滿,那就讓秦國不滿去吧,反正秦國也不是什麽善茬,別看秦國目前跟宋國關系親近,這只是因為秦國需要宋國牽制齊國,而一旦秦國擊敗了魏國與韓國,吞並了魏韓兩國的土地,到時候秦國還需要宋國牽制齊國麽?——到時候,秦國不吞並他宋國就不錯了。

當了那麽多年的國相,這些國與國之間的爾虞我詐,惠盎還是很清楚的。

兩國的邦交,永遠是建立在當前彼此利益是否一致的基礎上,利害一致即是盟友,否則便是敵人,僅此而已。

換而言之,留蒙仲在魏國,防止秦國吞並魏韓兩國,繼而對宋國造成威脅,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鑒於有十三萬秦魏聯軍增援陶邑,且還是翟章、司馬錯、蒙仲這樣組合,宋王偃與惠盎倒也不再擔心陶邑那邊,轉而將精力放在郯城那邊。

兩日後,出於穰侯魏冉的要求,惠盎便帶著魏冉前往郯城。

此番前往郯城,魏冉一方面是想見見宋國的太子戴武,與這位宋國日後的君主拉近點關系,另一方面,他也是想看看齊燕聯軍的實力。

然而,郯城那邊的戰況卻有些出乎魏冉的意料。

要知道,在齊趙聯軍那邊,奉陽君李兌好歹攻下了陶邑,倘若不是秦魏聯軍及時抵達,齊趙聯軍怕是能一路攻到商丘,可齊燕聯軍這邊呢?他們連郯城都打不下。

難道宋國的太子戴武,居然如此厲害?

而對此,太子戴武連忙解釋道:“只因為齊軍並非匡章帶兵……”

魏冉驚訝地詢問宋國太子戴武:“並非匡章率軍?”

太子戴武搖搖頭:“是田觸、田達二人率領的齊軍。”

『沒聽說過。』

魏冉捋了捋胡須,旋即又問道:“燕軍呢?何人掌兵?”

聽聞此言,太子戴武表情略有些古怪地說道:“燕軍的統帥名叫樂毅,其麾下大將,一人叫做趙奢,一人叫做榮蚠。”

“哦。”魏冉點點頭,旋即對戴武、惠盎笑道:“不曾聽說過。看來,除非這齊燕聯軍請出匡章,否則不足為懼。”

『真的嗎?』

聽到這話,太子戴武與惠盎頗有默契地對視一眼,表情皆有些古怪。

他二人很清楚,雖然對面的齊燕聯軍沒有匡章,但卻有一個論帶兵打仗能力堪比匡章的燕軍統帥。

只不過這位燕軍統帥,看樣子並不想為齊軍出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