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愉快合作(第2/4頁)

據白起所知,穰侯魏冉在應允了他的懇求後,便找到了一名義渠降將,叫後者代為訓練騎兵,但由於騎兵訓練不易,且時間又過於倉促,以至於迄今為止,那名義渠降將也只是勉勉強強選拔出了近兩千的騎卒,正在加緊訓練。

本來白起並不打算過早動用這支騎兵,他準備待楚國被逼到絕境,組織大軍在漢水一帶與他展開決戰時,再派人懇請穰侯魏冉將這支騎兵調到此地,借與楚國的決戰來磨礪這支騎兵,以便他日後攻伐魏國的河東時,這支騎兵能夠足夠的實力與蒙仲麾下的騎兵較量。

沒想到,他卻在宛城一帶看到了蒙仲,這讓他改變了主意。

無論他與蒙仲最終仍保持井水不犯河水的默契,亦或最終雙方有一人撕毀了盟約,他覺得都有必要把那支新組建的騎兵調到此地,畢竟,能對抗騎兵的,就只有騎兵。

“喔——!!”

“楚軍敗退了!”

“攻破城池了!”

遠處,傳來了秦將仲胥麾下士卒的歡呼聲。

見此,白起轉頭看了一眼遠處,正如他所料,蒙仲那幫魏國騎兵正在徐徐撤離。

『……也不知我軍的虛實,被他看到了多少。』

看著那些騎兵離去的背影,白起心下暗暗想道。

不得不說,正如白起所猜測的那般,蒙仲確實是在窺視秦軍的軍勢,為日後與秦軍撕破臉皮時做準備。

確切地說,是秦軍與他撕破臉皮——唔,雖然聽上去很奇怪,但他有這個把握,哪怕他非常願意繼續與秦軍抱持彼此和平的關系。

既然明知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的默契無法維持許久,那麽他自然要提前做好應戰秦軍的準備。

而在此之前,他先得了解這支秦軍。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跟白起一樣,蒙仲也有戰前窺視敵軍虛實的習慣,因為能從中看出許多東西。

而白起麾下的這支秦軍,他就看出了幾許端倪。

比如說,這支秦軍的裝備並不統一,有的手持長戈,有的手持短矛——那些手持長戈的秦卒姑且先不論,先說那些手持短矛、盾牌、利劍的秦卒。

這些士卒不可否認看上去頗有征戰的經驗,但據蒙仲的了解,中原戰場大多遵循「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以至於尋常士卒手持的長戈,長達一丈半。

你拿只有幾尺長、最多不超過一丈的長劍、短戈去跟人家一丈半長的武器廝殺,這還沒打就已經輸一半了。

那麽問題就來了,那些手持短戈、利劍,且頗有征戰經驗的秦卒,究竟是怎麽回事?

答案不言而喻,這是秦國前幾年派往攻打漢中、巴蜀的秦軍,因當地多山林,長兵器不利於作戰,是故才采用短兵器——不錯,這些士卒,是秦國從漢中、巴蜀調來的秦軍。

雖然不清楚秦國為何不給這些士卒更換武器,但就蒙仲這邊來說,他就不能再用以往的策略、戰陣去對付這支秦兵。

畢竟這支秦軍曾在巴蜀擊敗了巴人與蜀人,他們擅長用短兵器交戰,相比較那些手持長戈的秦卒,這些秦卒肯定更加靈活,更具爆發力,更擅自一對一的搏殺。

甚至於,對於偷襲與反偷襲,亦更為適應。

因此對於這些秦卒,要麽讓騎兵用短程兵器去對付他們,要麽就得組織嚴密的兵陣防線,千萬不可使這些秦卒突破防線,一旦被這些擅長近身搏殺的秦卒突入軍中腹地,局面就會變得很糟糕。

似這些,都是蒙仲通過這幾日的觀察而得出的判斷,也是白起萬般不希望被其獲悉的軍中虛實。

可惜酈縣、穰縣兩地的楚軍實在太弱了,根本不能逼出秦軍士卒的實力底線,否則,蒙仲就能對這支秦軍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這些了解,都有助於他日後對抗這支秦軍。

此時白起麾下秦軍已攻破穰縣,見此,蒙仲便迅速撤離,他倒不是畏懼,他只是急著幫華虎、穆武二人“搶人”而已。

不錯,就當秦軍在穰縣西城墻展開攻勢的期間,城內的楚國軍民紛紛從南城門與東城門逃亡,而華虎與穆武二人,恰恰就在城外的南郊與東郊,堵住那些楚國軍民的去路,用言語誘惑那些楚民逃亡至葉邑,而不是往南逃奔至漢水。

不得不說,魏軍的這個舉動,卻氣壞了剛剛打下穰縣的秦卒們。

他們心說,我秦軍辛辛苦苦——好吧,這兩場攻城戰其實挺輕松的,可即便如此,你魏軍也不能搶我們的戰利品啊!

攻陷城池的功勞歸於率軍的將領,從城內平民搶掠所得的財物歸於士卒,這歷來都是天下各國軍隊中將領與士卒間不成文的默契。

然而眼下,我秦軍打下穰縣,你魏軍卻跟在後頭撿便宜,準備將穰縣的楚民都帶往葉邑,這算什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