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七月上旬(第2/5頁)

至於“失寵”的原因,無非就是蒙仲插手到了王室的內部矛盾罷了。

這正是他感慨的原因,感慨於蒙仲為了竭力挽回趙國的內亂,失去了趙主父的恩寵。

至於遺憾嘛,即他通過這件事,亦驗證了一件事,即趙主父確實不支持趙王何,甚至於偏袒公子章——否則,趙主父為何要將有意幫助趙王何的蒙仲調離?

“軍備與征丁之事,就包在老夫身上。”

在得知了蒙仲此行的來意後,對蒙仲心懷愧疚的肥義毫不猶豫地應了下來。

說實話,撥給軍備,以及給予信衛軍招募兵卒的許可,縱使肥義作為趙國的國相,也不是輕易就能辦到的——當初這因為有趙主父的命令,其余趙國臣子不敢阻礙,但現如今肥義要通過自己的權力來幫助蒙仲,幫助信衛軍,以彌補蒙仲因為想幫助趙王何而失寵於趙主父的虧欠,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畢竟自薛公田文那件事後,蒙仲早已被安平君趙成、奉陽君李兌等人視為了“不可小覷”的敵方將領。

“多謝肥相。”

見肥義一口答應,蒙仲對這位趙國老臣的印象更佳。

“小兄弟不必感謝,老夫只是想彌補虧欠而已。若非這件事,小兄弟仍是趙主父身邊的近衛司馬,無論征兵還是軍備,皆不至於……”說到這裏,肥義微微嘆了口氣,旋即,他心中忽然一動,隱晦地對蒙仲說道:“蒙仲,前幾日老夫進宮時碰到信期,當時老夫與他還聊到了你,據老夫所知,信期對你訓練的兵卒很感興趣,若是你有意的話,老夫可以向君上推薦,將你調入宮衛……老夫可以保證,絕不亞於在趙主父身邊擔任近衛司馬。”

這麽明顯的招攬之意,蒙仲怎麽可能聽不出來呢?

他搖了搖頭說道:“多謝肥相的好意,但趙主父提拔我為近衛……唔,信衛軍司馬,又曾教授我與諸同伴的武藝,恕我不能背棄趙主父。”

見蒙仲如此重情重義,肥義心中很是感慨。

旋即,在蒙仲正準備告辭離去的時候,肥義隨口問道:“小兄弟此番進城,不進宮去探望一下君上麽?”

蒙仲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搖頭說道:“在下已非是趙主父近衛司馬的身份,進宮多有不便,更遑論,在下勸說失敗,亦無顏面去見君上……”

的確,這個時候去見趙王何有什麽意義呢?

難道只是純粹為了讓趙王何記住他的“付出”?

蒙仲可不是會做這種事的人。

肥義點點頭,目視著蒙仲走出他的書房,直到蒙仲即將邁出門檻時,肥義忽然說道:“蒙仲,君上很器重你,希望你堅守一心,莫要步上歧路,辜負君上對你的信任……”

『歧路?』

蒙仲停下腳步,回頭看了一眼肥義,旋即忽然明白了肥義的意思,勉強露出一絲輕笑,終於邁步走了出去。

他知道,肥義所說的歧路,大概就是協助公子章、協助趙主父做出對趙王何不利的事。

“……”

緩緩走到書房的門客,目視著蒙仲離去的背影,肥義捋著花白的髯須,長長嘆了口氣。

方才蒙仲臨走前那一抹勉強的苦笑,讓他亦隱隱猜到了幾分。

比如說,倘若趙主父與趙王何之間的矛盾果真到了必須撕破臉皮的程度,那麽這位重情重義的少年,恐怕多半會站在趙主父那邊,與他們為敵。

“要是當初我就將此子留下,送入宮中陪伴君上就好了……”

良久,肥義再次嘆了口氣。

他所指的,顯然是當初蒙仲初到趙國,還未遇到趙主父的時候。

不過說實話,當初肥義雖然已得知蒙仲乃是道、名兩家的弟子,可誰會想到僅僅十五歲的蒙仲,卻是一位文武兼備,謀略膽魄皆遠超常人的逸才呢?

想了想,肥義還是進了一趟宮,將蒙仲的事告訴了趙王何。

此時趙王何才知道蒙仲已被趙主父調到邯鄲城外,亦滿臉愧疚地說道:“是寡人害了蒙卿……”

不得不說,雖然趙主父是借“擴軍”的名義“教訓”了蒙仲,但久在宮內的人,又豈會看不出端倪呢?

沒過兩日,「信衛軍司馬蒙仲失寵、被趙主父調到城外」的這個消息,便在邯鄲的名流中傳得沸沸湯湯,且安平君趙成還特地為此在家中設宴,以示慶祝。

這也難怪,自從當日在宮筵中被蒙虎罵做“不要臉的老東西”,且之後又被蒙仲一頓奚落、譏諷,安平君趙成就對蒙仲那群人深深記恨上了。

如今蒙仲狂妄自大地插手王室內的矛盾,結果卻反而失去了趙主父的恩寵——哪怕只是暫時的失寵,這亦讓安平君趙成頗感暢快。

不過奉陽君李兌倒是覺得,這或許是一個“策反”蒙仲的機會,於是當趙成正準備卡死蒙仲向肥義懇求的那批軍備時,李兌勸阻了趙成,並向肥義建議,由他的兒子「李躋」押運這批軍備,伺機與蒙仲恢復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