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章 惠盎(二)(第2/2頁)

他相信蒙仲作為莊子弟子的品德,既然此子說是自己猜到的,那就是自己猜到的,斷然不會存在虛假。

一名年僅十四歲的少年,身處景亳,卻能猜到秦、趙、宋幾國私底下的盟約,這份才智,讓惠盎感到頗為吃驚,忍不住要暗自稱贊一句:不愧是莊子的弟子!

想了想,惠盎正色叮囑蒙仲道:“這些話,出我口,入你耳,不可透露給旁人。”說罷,他見蒙仲點點頭,便繼續說道:“趙國與我宋國的盟約,早就形成,並非是當前……王驅逐皇喜(宋剔成君)的第三年,趙國的君主「趙語」去世,即世人所稱的「趙肅侯」。趙肅侯生前與魏、楚、秦、燕、齊等諸國連年惡戰而不處下風,是一位雄主,他去世後,魏國的君主「魏罃」便聯合楚、秦、燕、齊四國,試圖攻滅趙國。當時的趙國新君「趙雍」初繼位,派來使者與大王交涉,促成了「趙宋之盟」。期間,趙雍派人說服越國進攻楚國,又賄賂婁煩攻打燕國與中山,又拉攏韓國,使之出現「趙韓宋」三國對敵「魏秦齊」三國的局面,便最終取得勝利,挫敗了魏國試圖聯合四國討伐趙國的陰謀……所以說,趙宋之盟,早早便已形成。”

“韓國?”蒙仲面露吃驚之色,忍不住問道:“韓國怎麽會跟趙、宋兩國結盟?韓國不是齊國那邊的麽?”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惠盎捋著胡須解釋道:“那時,我的族叔惠子在魏國擔任相位,他促成了「齊魏互王」,齊魏兩國結成同盟,聯合擊敗了趙國,韓國唯恐被魏國所吞並,便與趙國結盟,抗拒齊魏。那時我宋國的君主乃皇喜,其依附於齊國,是故被趙、韓所攻擊……後來秦國氣勢洶洶攻打魏國,魏國便與韓國和解,聯合齊國抗拒秦國。”

“原來如此。”

蒙仲恍然大悟,旋即他又問道:“那秦國是幾時與趙、宋兩國結盟?”

惠盎搖了搖頭解釋道:“秦國與趙國有盟,但與我宋國卻無盟約,只不過,三方私底下有些默契罷了……秦國的目標是使魏韓兩國臣服,趙國的目的是促使齊秦兩國交鋒,而我宋國,或者說大王的心意,則是借機吞並衛國以及一部分齊土。”說到這裏,他見蒙仲臉上露出迷惑之色,便開導道:“阿仲,所謂國與國之間的盟約,不過是一份隨時可以扯爛的簡牘罷了,真正能促成同盟的,唯有利益。秦國不希望齊國與他爭雄,趙國希望秦齊兩國鷸蚌相持,而我國君主,則希望蠶食齊國,換而言之,秦、趙、宋三國私下皆針對‘齊國’,有沒有盟約,其實並不重要。”

頓了頓,惠盎又說道:“前兩年,我宋國攻滕國,確實如你所言,是為了給齊國施壓,但事實上,是趙國希望我們這麽做,因為趙國準備鏟滅中山。”

“中山?中山國?”蒙仲好奇問道。

“對!”惠盎點點頭說道:“中山國位於趙國腹地,以往頻繁受齊國指使攻打趙國,是故,趙王雍欲一舉鏟滅中山國,免得再受到齊國的掣肘。為防止齊國阻擾此事,趙國便要求我宋國對齊國施壓,故而我宋國這才發兵攻打滕國,擺出威逼齊國的架勢。”

“這……”蒙仲皺了皺眉說道:“這不是被趙國所利用了麽?”

“是啊。”惠盎惆悵地嘆了口氣,旋即開導蒙仲道:“但凡事不可只著眼於當下,趙國欲攻伐中山,要我宋國牽制齊國,看似仿佛我宋國被其利用,但你想,趙國鏟滅中山之後,趙宋兩國便可形成對齊國的夾攻之勢,介時,我宋國隨同趙國攻打齊國,亦能從中獲利……還有燕國,齊國當年在燕國境內大肆屠殺搶掠,燕王深以為恨,到時候趙、宋、燕三國聯手攻打齊國,縱使齊國是強國,又豈擋得住趙、宋、燕三國的夾攻?……介時,齊國唯有求援於楚國,或求援於韓魏兩國,但無論是楚國,還是韓魏兩國,皆有秦國為我們牽制,因為秦國也不想齊國與他兩足鼎立,你想,齊國焉有不覆亡之理?”

聽了惠盎這一番話,蒙仲心中震驚不已。

他怎麽也沒想到,原來「宋國伐滕」這件事的背後,竟然還深藏著這樣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