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8章 出局

想要完成對整個歐洲的征服,以中國本土為出發點已經不能夠了。除非是一個個封國確立來,然後以大西端的封國為起點,再對歐洲進行征伐才行。

這樣無論是從後勤壓力,還是從將士‘背井離鄉’的心理上,都會好上許多。

要知道,當年的李唐要助波斯王子俾路斯復國,結果吏部侍郎裴行儉將兵行到安西碎葉就以軍心動蕩而自行返回。

畢竟陸齊不是蒙古!

“故鄉”的份量在漢人心中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而就是當初不可一世的蒙古騎兵,帶領上數目不詳的附庸兵後,戰鬥力也會大受影響。就像現在的陸齊軍,大量部隊用以鎮壓後方,機動力量當然就變得薄弱。就像當年光頭黨對解放區發起重點進攻時遇到的難題一樣。陸齊為了盡可能的維持戰鬥力,就只能征召一部分當地土著作為附庸兵。整體戰鬥力自然有不小的減弱。

而且蒙古騎兵作為一支純粹的冷兵器軍隊,其武器档次和軍備的制造,在天方和一神世界,就全都能得到滿足。蒙古騎兵的甲衣雖然要強於歐洲的騎士老爺們,但並不具備劃時代的絕對優勢。不像陸齊軍的簡易板甲,無論是從制造技藝上還是從性能上,對歐洲的鎖子甲都具有碾壓姿態。

就算是手中的刀槍,那鍛造工藝也不是這個時代的歐洲鐵匠們能媲美的。

如此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隨著戰爭的持續,陸齊軍在武器軍備上的碾壓優勢在一點點變小。

因為打仗就是在打損耗,兵器戰甲皆在其中,如是在國內,受損的刀槍戰甲立刻就會得到修補,可是在天竺、天方和羅斯,當地的鐵匠們能夠補充的武器與陸齊軍的兵甲卻是有著肉眼可見的代差的。

畢竟國內的軍器鍛造上,大江南北都已經普遍使用了水力鍛錘和畜力鍛錘,但在戰場上呢?

陸齊多少年慢慢積蓄的兵甲,就仿佛連接上了一無底洞,嘩啦啦的盡被吞噬了去。

再進行下去,陸皇帝就只能讓自己的將士穿上那些鎖子甲和劄甲、鱗甲了。而當陸齊軍與手下的附庸軍的兵甲處在同一档次時候,很難說那些個附庸軍們是否還會把陸齊敬若神明。

並且隨著戰爭的進行,陸謙發現他現在對戰爭全軍的掌控也越發削弱了。羅斯是因為被他重點關注,所以一清二楚。可在天竺和天方的戰場上,陸謙現在所能‘看到’的似乎都是領兵將領們願意讓他看到的……

這叫他很是不適應。從先前的高清模式,瞬間進入了普通模式,能習慣才怪。但諜報司、安保司這種陰暗系力量也不可能無限制的任由發展不是?

縱覽歷朝歷代,陸謙現今的掌控力已經很強了,因為軍隊都是短期裏放出去的。短短三兩年的時間,自是抹消不掉他深重的影響力的。

但陸謙還是清晰的感覺到了自己對軍隊掌控力的衰落,尤其是大批被征服之地的附庸兵的摻入。

還有塞北各部的西遷,本來就部族林立,亂的如一鍋粥的安西都護府【中亞】,現在就更亂了。土著與外來者的鬥爭,陸齊軍對雙方的壓制,再加上傷殘軍人的就地安置問題,以及相應的官府設立……

宋江和吳用早就頂不住了。

如此,設立藩國,以鎮守地方,就成為了陸謙心中的當務之急。

再多再叫他頭疼的問題,隨著藩國的定立,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整個金陵城,明面上看,半點痕跡也不顯露,似乎只有民間輿論在熱切的商討著姆斯季斯拉娃母女。但在這看似平靜的表面之下,一個個老神在在的朝堂重臣高官,乃至是地位特殊的水泊舊人,都不禁展開了聯絡溝通。

現如今陸皇帝繼承人候選名單上的六個人【九去三】,最先舍去的是誰呢?這次的冊封,陸皇帝又準備分封去幾個人呢?

沒有人會不去關注和猜測。

因為這種事兒,甚至是與他們中的很多人利益相關的。

“陛下非常人,豈可以常例論之?”程萬裏已經是白發蒼髯,可一雙眼睛很是清亮,可沒有老糊塗。“非嫡即長”這一套可套不住這位洪武大帝。

雖然內心裏對陸豫甚是滿意,以程萬裏自己的標準論,陸豫絕對是一個合格的君王。這可不是因為陸豫是他的外孫。然決定權在陸皇帝手中,而不是他程萬裏啊。

再不想承認,程萬裏也不得不承認,陸豫被他們教導的有些不類父了。

他太穩了。

然陸皇帝身上又豈止一個“穩”?

“豫兒穩重得體,性格不驕不躁,如能繼承大業,定是守成之君。如漢文宋仁之流的人物。可當今天下卻不同於前漢趙宋啊。”

陸皇帝是征伐不斷,然整個陸齊帝國卻沒有窮兵黷武,生靈繚亂,民不聊生。陸謙不是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