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6章 天下最苦數河東

“苦啊,這日子真是苦啊!”

周金義拖著疲憊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回了自己落腳的工房——就是用木板簡單拼湊起來的簡易房。

夏天熱的要死,冬天凍得發抖。

這種簡易房的木板厚度不會超過一指,冰天雪地之中頂個蛋用。

夏天時候不說,每到冬天裏,不早早在四邊壘上一圈土坯墻,都是要凍死人的節奏。

也就是在河堤工地上,別的不多,就水和泥多。

單薄的簡易房四周現今已經多出了一層厚厚的土坯房,內中趁著帆布,塞著稻草,好保證木板的幹燥。房頂上也遮蓋著厚實的帆布,再在上面攤鋪著厚厚的草席,這才讓河堤的工房大冬天裏沒把人凍死。

這裏是位於中原省開封府陳留境內的汴河工地。

對舊日趙宋天下的東京城有所了解的人就知道汴河的重要性,東京漕運四渠,汴河為最。全國最富庶的東南六路(淮南路,江南東、西路,荊湖南、北路,兩浙路)的漕糧百貨,均由該渠運往京師,所謂“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

趙宋覆滅,陸謙根本沒想過把國都定在開封,那最大的原因不是彼處無險可守,而是因為這地方的糧食物資之轉運,就跟當年趙大面對趙二說的‘在德不在險’時說的一樣: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但話是這麽說,陸謙卻也不會白白看著汴河被黃沙給淤積了。

開封雖然不再是國都京城,可漕運四渠卻依舊是聯系中原與四面八方的交通命脈。在如今這個時代,水運比之陸運可省時省力多了。

汴河以黃河為源,故與黃河一樣,有著水流量不均,含沙量高的特性。往昔,趙宋朝廷為了保持汴河的暢通,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首先是分黃河水的汴口,河道因水流渾濁,含沙量增多,非經常疏浚難以通航。大中祥符年間,趙宋朝廷就有規定——三五年一浚,可河床仍不免年年淤高。待到真宗時候已初成地上懸河之態,等到仁宗朝時,就已經規定要年年浚通之。汴口冬閉春開,汴河每年通漕才二百余日。即使如此,至熙寧年間,開封以東雍丘、襄邑一帶,汴河河底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陸謙也沒甚好法子,似乎唯一可做的就是在黃河上遊保持水土,禁止濫砍濫伐。但這些也不是短時間裏可以見到成效的。

怎麽辦?把汴河白白廢止了麽?陸謙舍不得。所以,年年組織人力浚通,甚至一度讓工部在彼處恢復趙宋撈淺軍的設置。

古代河道清淤浚通也是有的麽,還很是平凡。工具花樣繁多。

比如用鐵數斤為爪形,以繩系舟尾而沉至於水,篙工急擢,乘流相繼而下,一再過,水已深數尺也。或是以巨木長八尺,齒長二尺,列於木下,如耙狀,以石壓之,兩旁系大繩,兩端碇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滑車絞之,來去撓蕩泥沙,己又移船浚……

但在陸謙眼中都有些治標不治本,因為這般被蕩起的泥沙,終究會在下遊的某段河道中重新沉下來。當時工部就領了一任務——想個法兒,把泥沙給撈出來。

這與先前的辦法有著很大的差異,但還是應了那句話,法子都是人想出來的。

一個水車加一個翻車解決了這一問題,雖然效率有些低。

大水車以生鐵和硬木制成,質地堅固。放在船中心處,而船身也是中空船,留出足夠的空間來安放大水車。再以畜力驅動之,水車轉動,底部的鐵質刮板用來刮泥沙,水鬥用來裝泥沙。泥沙河水都進了沉澱池裏沉澱,泥沙留下,河水則被小翻車引到了船外。

之所以說這一法子效率不高,是因為這種挖沙船還需要根據河流的深度來決定水車的高度,且水深過深的河流,這種挖沙船是沒用的。水車夠不到底兒,只能用效率更小的翻車,可深度同樣有限制。

這也是時代的局限性。

周金義所在的這處工地不在汴口,而在陳留。

大冬天裏,行船已經無有,可挖沙船和配套的運泥工們卻更見忙碌了。這一段河道裏,四艘挖沙船晝夜不停的在總長度五裏的水面上來回開動。

水面上都很難接起厚厚的冰層。

與此同時,一堆堆的泥沙也被挖沙船送到了岸上,之後就有周金義這樣的小工出苦力了。

河底裏泥沙可不會白白廢棄,主要是用以中原省臨河地區的鋪路。距離再遠,運輸沙子就不劃算了。

但這些都不是周金義要考慮的,他唯一的想法就是掙錢,然後是省錢。讓自家的總資產和儲蓄金全都達標,省的被移民局那些不幹人事的家夥給記上本本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