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5章 明白人!

“看報啦,看報啦。朝廷復開酒課啦……”

“看報看報,稅務總局獻策有功,李相公受陛下嘉獎……”

“看報看報,酒課一開,中央地方財政俱增。上下各處,預計可得千萬……”

在整個中國的目光被陸皇帝對東克普恰克人的封賞,被北天竺已經在進行的戰事吸引去了後,緊接著他們又被稅務總局提及的復開酒課給搶占了去。

這可是一個與百姓的生活休戚相關的話題。

百姓們兜裏有錢了,家中有糧了,誰個不釀上幾壇濁酒?

歷史上的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趙開時任川陜宣撫處置使司隨軍轉運使,為了籌集軍費變革酒法,開始實行“隔糟酒法”。就是罷去官府賣酒,由官府只提供場所、釀具、酒曲,酒戶則自備釀酒原料,向官府繳納一定的費用,釀酒數量不限,銷售自負。

此法先在成都試行,結果情況大好,然後不過兩年就遍行川峽四路,並使四川的酒課很快遞增至690萬緡。到趙九妹末年,南宋酒課歲入1400萬緡。簡直使人驚悸!

這要是跟過去時候一般規矩,那可是人人都要上稅,而且還不會少了。陸齊民間繁華豈是南宋初期可比的?

與自己的錢包密切相連,已然奪走了人全部的注意力。上上下下,對於正紅旗旗主的人選似乎都忘記了一樣。

而就是在這個時候,已經從正紅旗旗主之位卸職的耶律大石,也帶領著一班親信,悄悄從西域返回到了中土。

陸皇帝有言在先,八旗每有戰獲,自取三成。各旗之民,每戰有功勛者,受獎與漢兵同等。而能立下十功者,出旗賜漢姓。彼輩人亦可繼續在旗內任職,以千戶為頂點。只是事隨時遷,職位不同,出旗之限亦有不同。那就是五千戶隨一旗旗主而動,必十年挪其位。

旗主是時間一到,賜國姓,敘功論賞封爵。而五千戶則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挪位。從一到五,從白到紅,或是以新替老,這都是挪位。

耶律大石所率領的正紅旗,實則就是契丹最後的精華所改編來的,手下的五千戶,耶律鐵哥、蕭斡裏剌、蕭剌阿不、耶律術薛、阿裏奇等人,都是北遼幹臣。

此番五人也伴著耶律大石一同回到了中原,因為他們在跟著耶律大石征服伽色尼王朝的過程中,每一個都刷滿了功績。這次正紅旗是旗主帶五千戶一同離職。雖然才到蘭州,離抵達金陵還遠著呢,還沒有拿到陸皇帝的聖旨,但內閣對他們一幹人的定議卻老早被傳到他們的耳中,眾人的心情是好不輕松愜意。

他們對北天竺的戰事,對復開的酒課,都沒有半點的關心。蕭斡裏刺看著手中的報紙,這是他用一個金幣讓驛站裏的差人為他收集來的近期時間段裏的《新聞報》。金錢的魔力果然是無敵的,那差人足足送來了兩個月的報紙,最重要的是,那報紙一日不帶有拉的。

“林牙,沒有。”蕭斡裏刺搖頭道。

兩個月時間了,朝廷還沒公布正新一代紅旗旗主及千戶的繼承人,這讓耶律大石臉色也猛地一變。

正紅旗是八旗當中最特殊的一個旗,內裏的旗丁,契丹人占據了六成以上。這還是十年征戰的結果,不停的征戰,不停的傷亡,讓不少旗人家庭喪失了成年的男丁,無奈的退出了正紅旗,在姓氏和戶籍上成為了漢人中的一員。這是陸謙針對八旗成年旗丁折損的家庭所做的一補充,損失了成年支柱的旗戶,就可以直接轉漢籍好了。

他們的親人為陸齊付出了血的犧牲,讓他們成為漢籍,這與立下十功後全家出旗轉為漢籍,不矛盾。卻也給了陸皇帝光明正大的向正紅旗摻沙子的機會。

一度全體旗民八成為契丹族的正紅旗,現如今變成了只有六成少許,這已經是極大地進步了。

而作為耶律氏的一員,又是北遼朝廷中僅次戰死的兀顏光的得力幹將,耶律大石在正紅旗中的號召力強大到極點。

而感情都是相互的,或者說利益是相互的。八旗兵的作用是什麽?耶律大石的未來又打算這樣過?二者間明顯就很有互補性。

沖鋒陷陣,為帝國先鋒隊的八旗兵和封國注定會在帝國最邊沿的耶律大石,那是天作之合。

故而,這就讓耶律大石不得不密切關注正紅旗新一屆的領導群體了。

“嘿,田虎這個黑廝,真是好坑了兒郎們一遭。”阿裏奇也在翻看著新聞報,這是陸齊帝國文武官員們所必需的習慣,只是早前大軍在伽色尼人的地盤裏廝殺,《新聞報》雖然有國家力量做後盾,卻也難以直送到軍前。

此刻看著一張報紙上的內容的阿裏奇,是氣得直拍腿。

陸齊朝既然決定打北天竺,那自然要號召大家去北天竺發財了。有意搬家去北天竺的人家,更是有豐厚的不能再豐厚的回報,比之田虎許諾的,每人千畝土地來,尤要優厚的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