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 發配

朱羅低頭認輸,俱盧同伽·朱羅二世在陸齊水陸大軍兵臨坦賈武爾城下的時候,只能屈辱的承認失敗,錫蘭從此成為了中國的囊中物。

大批的黃金寶石作為戰爭賠償直接被運回了中原。在金陵碼頭壘起了一座小金山,一顆顆寶石點綴其上,閃耀著璀璨到極致的光彩,在社會各界造成了轟動性的影響。

中原百姓們對於天竺的富裕第一次有了最直觀的認知。

平日裏再多的文字宣傳也比不過肉眼可看得到的真金白銀。

寶石王國錫蘭也在人們的口頭相傳中知名度大爆。這就是財富的吸引力啊。

陸皇帝很欣喜的看到民間對天竺的熱議,然而這‘熱議’擴散到皇子當中時候就顯得不美了。可事實上這件事追根溯源,卻還是他陸皇帝本人挑起的頭兒。

為了叫社會各界對天竺有一個更好的認知,《新聞報》上的海外專欄,趁熱打鐵,借著先前掀起的波潮對天竺進行了一番‘深入刻骨’的介紹。

重中之重就是種姓制度的誕生和其千百年來所產生的影響。

這種影響在天竺大陸是牢固不可動搖的。其種姓之間壁壘森嚴,哪怕是改朝換代,種姓等級也不容易改變。

讓無數國人從心底裏對天竺產生了蔑視,對於中古以來就有著‘人定勝天’思想的中國人言,對於一千多年前就已經有人在高叫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中國人言,種姓制度完全是不可理喻及匪夷所思的。

一時間一種發自靈魂之中的鄙視被無數國人送給了天竺。

這就像是後世兔子時代的中國,那時候的國人就很少有人看得起天竺這個國家,或者說是把天竺當成中國的競爭對手看待的。縱然天竺的IT業眾人周知的發達,GDP也早進入了世界前十,但無數中國人就是蔑視他們。那“種姓制度”就是其中一最直接的因由。

只要其國內超級復雜與尖銳的內部矛盾不被理順,在無數中國人看來它對中國就沒有威脅。

他們空有可比肩中國的人口數量,然21世紀社會兀自殘留的種姓制度和種族隔離,讓這個國家充滿了尖銳的社會矛盾,注定不可能來發揮其人口的巨大優勢,從而產生出堪比中國的人口紅利。

無數國人鄙視著天竺,學者們更是在一家家報紙上高聲抨擊著“種姓制度”,這是他們“刷臉”的大好機會。但有的人卻從中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能。

“若是福國公【老九】能去到天竺,那才是老鼠掉進了米倉裏,真正進了福窩了……”某個趙氏人物說道。

新福不是不好。甚至可以說它已經很好了。這些年裏,新福作為南洋水師的自留地,一點點螞蟻搬家一樣,已經向彼處遷移了不少漢民,為其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更不要說一座座銅礦被勘探並開發出來……

不誇張的說,面積不算小,距離中原本土很近,又有著不錯的根基的新福,絕對是一‘寶地’。

即便是此後不會再存在大的發展空間,那也足以惹人羨慕了。這是趙家把祖宗賣了才換來的好處,陸皇帝金口玉言,任你再是垂涎欲滴也無人可以改變。

再弱小的聲音也能產生影響。別看陸齊皇室內部一片風平浪靜,實則那看似平靜的海面底下早就有洶湧的暗潮在推波助瀾。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十年前與十年後的皇室是截然不同的。

就像那十幾歲的少年與幾歲大的孩童,是沒有可比性的。

趙家挺有自知之明,他們是幫了陸皇帝一個大忙,這卻不代表著他們就可以翹尾巴了。十年時間裏他們‘默默無名’,就是幾家商行都是使人掛名。

作為趙氏的謀主,趙不試自認趙家的臉面還無那麽大,但是天竺實在是一個叫人舍不得的所在。那個地方不是一個雄心勃勃之人該去的地方,或者說它不是一個‘大華夏主義’之人要去的地方,因為其本地的‘陋習’根深蒂固,想要把它變作一片漢土,簡直比征服它還要困難十倍。但對於一班只追求富貴者言,那裏卻又是天堂。

“天竺之地雖有缺漏,卻更便於統治。須知道,與我趙氏共治天下者從來非是那些泥腿子,而是普天下之士大夫也。其與婆羅門、刹帝利何其相似?”

歷朝歷代都需要有豪門巨室的支持,天下方才安穩。從前漢中期門閥世家成型到五代十國的戰亂把這些門閥世家徹底砸爛砸碎,趙宋“承前啟後”,用大規模的科舉擴招取代世家門閥。這般做一是可迅速聚攏來一波忠誠於趙氏的根基,這科舉某種意義上就是向趙氏輸血的管道,為之源源不斷地提供“人才”。而當這些‘人才’遍布朝野的時候,趙氏的根基又如何不牢固無可動搖?同時收繳兵權,以文馭武,完美的解決了武夫跋扈,武將弄權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