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 南洋封國

天竺遠征軍的新一批援軍已經在組建中了。這一批人數量不多,因為雙方遙遠的間隔和不便的後勤補給,就注定了陸齊對朱羅的戰爭,決定點在於南洋而不是中原。

陸謙不可能為了對朱羅的一場大戰,而不顧一起的征召民間商船,組成龐大的運輸艦隊,源源不斷地將國內的軍隊物質送到戰場去。那會讓中國現下的海貿秩序大亂,從而在商業利益上遭受重挫的。

故而,這支援軍的數量並不大,更多在於象征意義。為首的分艦隊總管李寶,是近幾年中在水軍中嶄露頭角的新人,也是齊魯人。

而此戰中,對朱羅戰爭的水軍主力是西洋水師和南洋水師,陸軍主力則是南洋各封國。

兵部早就在南洋搞起了物資儲備庫,甚至在弓弧群島已經搞起了軍工廠,硫磺、硝石皆是提純好後送去的那裏,包括一桶桶的顆粒化藥粉。

所以,那裏說是軍工廠,實則是個瘸腿的,更多算是個來料加工廠。

鉛彈、炮彈的鑄造和手榴彈的生產,就是他們的使命。

而至於南洋各封國是否願意為陸齊打打殺殺,那答案絕對是肯定的。一是因為時間還短,各封國的掌權者還都是第一代,對陸皇帝或是忠心,或是懼怕,不可能不聽話;二是因為他們到了封國之後,才明白來自中原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後者無論是從人力還是物質上,都讓南洋各封國無法割舍。

在齊軍中都搞評分制的陸皇帝對於海外封國豈能輕輕放過?有多大付出收獲多大回報,權益和責任是並存的,這一直都是陸皇帝堅持的理念麽。

不管是公國、侯國、伯國,還是更低級的存在,每一等級都有一個基礎分,都羅列有一個分榜。然後分門別類的,就也各自對照的有應得的待遇。這般一來透明度大增,自己得到的多是貢獻的多,自己得到的少是貢獻的少,省的彼此間爆發矛盾了。

而中原境內現今也是年年都在搞收入調查,“貧困戶”的收入在逐年增高,從最初的負債,到後來的低收入人群。以齊魯為例,有一段時間裏人均年收入在五十元以下的家庭,通通被列入貧困戶,也就說他們都有可能被移民邊疆,甚至是‘發配’海外。

那時候的移民局每年是有一個基礎數額存在的。而後由各省分攤,省裏再分配給州府,州府再施壓到縣,縣再分給鄉鎮。一級壓一級,叫人無道理去講。

到現如今為止,陸齊朝的移民局兀自是一個提起來被人戳爛脊梁骨的所在,很像兔子時的那啥。缺德帶冒煙的。

這事兒陸皇帝最早都不知道,因為這種事兒是齊魯行省政務,報到內閣後都不至於送到他面前。即便中原半數的省份開始受陸齊影響也引入了如此規定,陸皇帝仍舊一點不知情。直到兩年後,溺嬰之事就再度於齊魯爆出,原因很簡單,就是減少家庭人口,好保持人均收入不落到五十元這條紅線之下。

事情爆出後引得陸皇帝震怒,齊魯官場上下皆為之震動。

便是李光都受到了牽制。因為張孝純之所以能壓過郭永輕松接任齊魯巡撫,有他的一份兒影響力在。現在是追究其責任來,李光也跟著吃瓜撈。

本來可以步入內閣的,結果從戶部尚書的熱門候選人中直接出局,在爪窪做了一任總督後才回轉中原做起了遼東巡撫。生生給耽擱了前程!

而張孝純本人現如今更是還在日本窩著呢。

時間一年年過去,政策一步步完善。不變的是陸皇帝“移民實邊”的心。

而大環境威逼下,中原的百姓們也被逼的養成了更加勤勞的習慣。貓冬的人是越來越少,為了提高家庭收入不被困難戶去,休說是城鎮小市民了,便是鄉下的農民都在利用農閑時間外出打短工。

中原的勞動力市場為之緩解了不少壓力。

但這股勞動力的局限性還太大,至少工部直屬的建設司是一支缺少勞動力的。

要知道,不算傳統的漢土區域,東北、西北、西南,可都缺人。只是一個官道築造就不知道讓九尾龜愁掉了多少頭發。

言歸正傳,南洋的封國每年都有一筆穩定的‘移民’可接受,還能用‘抵押貸款’的模式從陸齊手裏拿到錢糧物質兵甲和真金白銀,面對這樣的宗主國的招呼,任何一個封國都抗拒不了。

一支兩萬人的聯合軍已經在馬來半島的最西端匯聚。

領軍之人正是明國的兵部尚書王寅。

南洋諸國中,現下的政治格局乃是一超多強。方臘軍是當之無愧的魁首,其國立國最早,實力保存最完好。不像王慶和鐘相軍,在大理國內一場內鬥,兩方勢力險些打出了狗腦子來,惹得陸皇帝雷霆大作,順理成章的便把大理收為己有,而王慶與鐘相卻被踢到了後世的緬甸、泰國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