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趙氏的希望,趙氏的未來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根本不能理解銀行之作用的趙不試,根本不知道東海金銀島的趙不試,完全想不明白陸齊的財政是如何之健康發展的。

那可根本不是在吃老本。

搖搖頭,趙不試看著大藝術家,“陸氏要官家親筆罪己詔,且要以帝王之心態,坦誠祖宗籌謀之心意……”趙不試臉皮漲的通紅,羞恥,很羞恥啊。可賣祖宗就要這麽賣,因為人買家就這樣個姿勢來買。

陸謙讓趙福金給大藝術家傳的家書裏都寫了甚個要求?就是如此。

攏共就這一個要求。

讓大藝術家以藝術的手筆來自爆其短,來揭示自己老祖宗的“齷齪之心”。

什麽文華盛世,什麽天子門生,說穿了只是皇帝要壓制武將的手段罷了,是皇帝鞏固自身利益的一種方式。把這層皮給扒掉,以文馭武的神聖性便就沒有了。那不再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了,而只是天子的一念之私心。

配合著大藝術家的罪己詔,報紙上再頻頻爆出些老趙家吃過的敗仗,和因為以文馭武而栽的跟頭……

這可能仍不能一舉把‘文貴武賤’的思想給踩翻在地,也不能一舉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給粉碎,但絕對能在老百姓心中造成巨大的影響。

任何事情都需要慢慢發酵的,便是老趙家善待士人,也是百多年養出的口碑,就是那爛泥一樣不堪一提的禁軍,也是澶淵之盟後的百年光景裏一點點腐朽的。

千裏之堤毀於蟻穴,陸謙現在就是要挖個大口子,而後期望著有一天這堤壩總會徹底倒塌。

而且想想十年後的陸齊,想想二十年後的陸齊吧?

一個又一個封國的建立,大批‘貧困’人口的向外遷移,國內人口不說增長了,能保持眼下的水準不下降都很難很難。

那時候日本已經覆滅,新福【呂宋】的銅礦會得到更大規模的開發。有了日本的金銀、呂宋的銅礦,以陸齊財政之富裕,完全可以在運轉國事的同時大肆的普及中小學堂和各類技校。

而且那時候的中國已經對天方、對天竺,甚至是對萬裏之外的歐洲、非洲和美洲都有了涉及……

那時候中國的商業會是何等的繁榮?

貿易商船航行到哪裏,中國的商品就抵達到哪裏,財富會源源不斷地匯聚到中國。

別以為萬裏之外的美洲、非洲、歐洲是多麽遙遠。

此刻的宋人已經涉及了天方和非洲,而蒙古人能靠著幾萬的騎兵,西征歐洲大陸,陸皇帝沒理由在更優越的條件下做不到啊?

再有那美洲。

橫穿太平洋自然是一困難的事兒,但沿著日本北邊的阿留申群島,船只能一路順著島鏈行到美洲的最西北角,或者直接就乘著北太平洋暖流抵到北美的西海岸。然後進入加利福尼亞寒流南下,怕都能有抵到中美的墨西哥了。

十年二十年後,中國的財政只會更加富裕。

工商業發達,稅賦無有變化,百姓們也只會越發的富裕。

那個時候他們就會發現,知識真的就是財富,而讀書也真的能使人進步。

只是那些‘書’並非是四書五經。

中國仍舊會是一個官本位時代,但‘秀才’、‘舉人’所開啟的公差時代,以及進士高中也要從基層做起,也是八品官兒的現實,必會很大程度上抵消科舉的影響力。

不經過任何的過渡,只要一舉高中便可以直上雲霄。趙家果然是善待士人,人老朱家都還有“觀政”這一說呢。

而現在,科舉雖依舊是官場之人進步的階梯,卻遠沒有趙宋來的直接。陸齊朝的八品官那是在縣堂官之下啊,縣一級的父母官都是正從七品,與趙宋朝從八品的諸州縣令是全然不同的新制度。且士子們讀書有幾人是真為了讀書?不都是為了科舉揚名,為的是做官麽。所以,讀四書五經對他們言只是一種手段,實則是為了做官。而為了有官做,上頭考什麽他們學什麽。這點,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已給出答案了。

那種死抱著經典不撒手的人,改朝換代時候自然有,但經過十幾二十年的熏陶後,這世上還會有很多“遺老遺少”麽?尤其是聞煥章封國之後?

一切都需要時間來發酵,來衍化啊。

後來事誰人能看的清楚?

大藝術家看不起的,趙不試也看不透的,他們放下糾結後,目光所觸之處,也與此毫無相幹。

“新福氣候濕潤,土地肥美,地藏奪礦,又有南洋水師開墾征討,若陸氏真能將此地賜予九皇子立國開疆,那當再好不過。”

讓大藝術家把祖宗賣掉,陸謙也是給出了大回報的。他允諾日後要將新福賜予趙福金之子做海外立國之所在。這就像是一根誘人的胡蘿蔔,瞬間吸引去了趙福金全部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