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老子慫包兒軟蛋

梁山軍的戰將很多。叫世人說來,那魯智深、楊志、晁蓋、徐寧、林沖、秦明、盧俊義等等,似乎都是不錯的大將。

可要認真的講,說一說他們各自的震懾力,講真,那還真就沒有。

無論是楊志,亦或是魯智深,他們給人的厲害,似乎更多是‘梁山軍’這塊金字招牌籠罩下的影響,而不是他們自身。

那休說是旁人了,便是陸謙他自己,若是有一場戰爭需要出動十萬計兵馬,他本人不動的話,在朝中擇選出一人為主,恐他自己都選不出來。

魯智深在關西是因為彼處大勢已定,陸謙這才能放心大膽的委任之。可要說到對西夏的總攻,陸謙心裏信任的似也更多是關西軍團,而不是魯智深本人。因為那支軍隊的力量本就強大。

如此,回想起穿越後的整個歷程,陸謙就覺得自己引兵打仗的次數,是不是有點過於多了?

看那每一次的大戰,就沒他缺席的。整個梁山軍中,若是論獨立領兵作戰的經驗,竟然是以楊志和晁蓋為最,後者更還隱隱比前者強出一籌來。

心中如是就打定了主意,日後攻略嶺南和川蜀時候,要放手叫一幹屬下去盡情的施展自己的本領。如此想著的陸大王,還仍舊是半點沒有現在就打道回府的盤算。

隨著林沖南下漢陽軍城,飲馬長江,張順軍很快就奔了來。張順兵分兩路,一路以張公裕為首,帶領水師戰船看住鄂州,他自己親自引水軍兩千余人,大小戰船五十余艘,沿漢水北上。

那漢水南側有一座城池,曰潛江,彼處距離漢水不過十裏,而潛江距離江陵則不過百裏。林沖差遣韓伯龍、王彥等將隨扈張順水師,隨之向北,沿途破沔陽,過潛江、郢州,再破宜城,直抵襄陽城下。

那江陵城內不知是如何的驚慌失措。梁山水陸軍不足萬人,明顯破不了宋軍重兵屯駐的潛江,更威脅不到江陵城的安危。卻兀的叫趙佶再也按耐不住,宣布詔書,留太子趙桓於江陵,自己率人西遁川蜀了。

這事兒發生後,消息傳來,叫梁山軍各部無不振奮,而宋軍卻是士氣大頹。

只是此事的影響還待醞釀,短期內與戰事的影響還表現不出。陸謙多出了張順軍,大軍有了水面控制權,很自然的,梁山軍大部隊就次第渡過了漢水。那鹿門山也好,硯山也罷,攻下來不容,守起來還很難麽?

當然,想要保險圈起來更安全。可那是山,不是城,陸謙沒本事給圈起來。

現如今的襄陽城是被姚古特意加固過的。不僅如此,連城外的城壕都被加寬加深許多。

喬仲福安州敗績後,立刻使人傳信襄陽。待到陸謙引大隊人馬安然渡江,城頭上已經做出了相應的防備,陸謙一看就能明白。

事實上,對於襄陽城他根本就沒打算用震天雷。投石索也很難隔著二十丈寬的護城河,以及城墻外的河堤,將震天雷扔到三丈高的城頭上去。

陸謙對付襄陽城的法寶,那就是重炮。先用大炮叫城內的宋軍知道好歹,而後堵塞城壕,一步步的逼到襄陽城下。若是那姚古真就頑固不化,軟硬不吃,陸謙就叫人在城下挖掘坑洞,將藥子桶放進去,進行爆破!

他就不信這襄陽城真是鐵打銅鑄的。

早前他也想過,要不用梁山砲投擲震天雷試試。但淩振的實驗表明,這是一很糟糕的選擇。

要保證震天雷在爆炸前離開砲車,這個容易。但他做不到要一顆顆震天雷在落地前夕,就淩空爆炸。那就必須控制火繩的長短,這個太危險了。

火繩制造雖看似容易,但其中的不確定性,世人皆知。作為小時候玩鞭炮,被炸過無數次手的人,陸謙如何不明白這一點?

所以,這震天雷就要確保落地後再炸。這般的用木殼就不成了,即使外頭套著藤套。梁山砲投擲的必須是超大版的震天雷麽,一個少說也要有三五十斤。裏頭裝上二十斤,甚至是更多的藥子。而要保證如此大的震天雷在落地的時候,不會摔爛,摔透氣,從而導致爆炸失敗,威力大喪,甚至是放了煙花,半點威力都沒。那就只能用鐵殼。但幾十斤重的震天雷被甩過幾百米距離,那所攜帶的動能有多巨大?又需要多重的鐵殼才能抵擋?需要多結實的藤套能夠起到緩沖作用?而這些都做到了後,那一顆超級震天雷的成本又會高至幾何?

裝有二十斤甚至是更多量的藥子的震天雷,威力絕對不俗,但耗費之大,也叫人血壓上升的。便是陸謙都沒想到這一顆放大版的震天雷,成本會是如此高昂。且其中的不確定因素又是有那麽的多。

震天雷是球型的,自然那鐵殼也要是球型的,這可比打制刀劍艱難多了。需要那些老師傅拿著鐵錘,一下一下的敲,且要用精鐵才成。最後那質量也是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