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此計可行否?

“在座諸位將軍許多都聽聞過函谷、潼關之險,然深入了解則個的,怕是十中無一。”

春光三月,正是好景時節,陸謙已然聚兵馬於濟州。

此番征戰關中,梁山軍中許多出名的軍將都要帶上。林沖不提,魯達也不用多說,那秦明、索超,以及冀北的呼延灼,折家的折彥質,還有楊可世、楊可世、王淵等人,這些與西軍有著各種各樣的復雜關系的人,在必要時候就是招降西軍的得力措施!

此次陸謙召開軍議,他們是全都到了。

而要發揮出後者們在西軍裏的影響力,一個先決條件便是打贏了西軍,首先就是打進關中。

而在這進討關中,潼關就是一繞不開的險地。且可說真的,很多人都知道潼關險要,但其究竟險要在哪裏,十個當中卻怕是有七八個說不上來的。而剩余的三兩個人中,也必然有不少只能說個大致。

兵書上的寥寥描寫如何能盡顯潼關之險?那還要看沙盤。

梁山軍中自是有不少對潼關具有一定了解的人,但要說道最是了解的,那必然是親自走過崤函道,且繪制了本處地圖的許貫忠。只是他把這一機會讓給了朱武。

“早年潼關位於名為麟趾原的一黃土塬體上,和函谷關所在的稠桑原一樣,麟趾塬也是頂面平坦,且從秦嶺直延伸下來直到黃河岸邊。所不同的是,函谷關位於稠桑原之中,而潼關則位於百多丈高的麟趾塬之上。”朱武指著沙盤上潼關一帶一高地上兩座關城標志的模型中向北的一個說道。這兒就是漢潼關了。

“麟趾塬之東側是名為遠望溝的深溝,西側是名為禁溝的深壑。二者溝中都有水,在水流和雨水的反復沖刷下變得壁如刀削。潼關初建時,從關東方向的來人想要經過麟趾塬,必先登上塬頂,再下西側的禁溝,然後順著潼水走到潼水、渭水和黃河三水交匯之處才能進入關中。所以漢潼關就建在了下塬的必經之路上。”到了隋朝,在漢潼關以南大約四裏處,因雨水與溝中水流長期沖刷,麟趾塬東面的遠望溝處出現了一條溝道,上達禁溝,下抵塬體,當地人稱為“坑獸檻谷”。為了控制這條新的通道,隋朝在該溝道上口北側修建了新潼關。於是,漢潼關被稱為潼關北城,隋潼關被稱為潼關南城。

“遠望溝不需要多說,禁溝方是關鍵,北起禁溝與潼河交匯處,南至秦嶺,南北長約三十裏。禁溝溝底經過長期雨水沖刷,形成了一條約十丈寬的坡道,成為通往潼關城後路的一條軍事要道。由於禁溝向南可以直抵秦嶺,並通向武關方向,倘若敵人自武關方向來,就會繞過潼關直接進入關中,因此禁谷的防禦是潼關防守的重中之重。作為潼關防守的配套,在禁谷山谷兩側建有十二個關隘,稱作十二連城,因唐朝時禁止行人通行,所以才取名為‘禁溝’。”朱武指著沙盤說道,其上早把這十二座關卡給一一標明了來。

“彼時要登上潼關拒守的塬體還必先要經過潼關第一道門戶——金陡關。即使打破了金陡關,前面還有一條名為黃巷坂的窄路。想登麟趾塬,只能通過黃巷坂。這條路和函谷道一樣,南面緊靠高原,北面和黃河之間有一高岸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臨絕澗的形勢,中間唯有一孔道,寬僅數米,僅容單車,也是丸泥可塞。當地人亦稱之為‘五裏暗門’,‘五裏’言其長度,‘暗門’形容其險峻。因為道路奇險,是以可謂潼關的天然屏障。”

“漢隋遠逝,早已不須提及。且說那武周代唐時期,黃河水位下切。那劉漢楊隋之潼關,因黃河緊貼塬體流淌,要想通過潼關只能登上麟趾塬,但隨著黃河不斷沖刷,河道不斷加深,河床便就不斷下降,原來的河床抵到武周時已經露了出來,形成河灘,這便導致那行人從黃巷坂出來,不必再登麟趾塬,便可直接從河灘上過關便了。如是麟趾塬上的漢潼關、隋潼關就成為了擺設。李唐遷移潼關,從塬上移到河灘,新修建的唐潼關在黃河河谷南側一個數十丈高的低台地上,南距麟趾塬漢潼關約四裏。”也就是說,從通行價值上看,那漢隋時代潼關已可不做參考,現下的潼關為李唐時期所建的新潼關。只卡著早前的黃河河床,通行較之早前是輕松了許多。但是從軍事價值上看,那兩處舊日的潼關和十二連城,依舊至關重要。

朱武講述這些話的同時,那大廳當中的沙盤上,一處按比例還原的潼關地形沙盤就擺在那兒。潼關近千年來的變化,與它的險要,隨著朱武的講解被眾人盡收眼底。

如今的潼關看似‘通行’更方便了,那河床的顯露讓金陡關和黃巷坂的作用盡廢,但即使如此要想正面攻破其關卡,卻也是並不容易。宋軍只要在麟趾塬頂上多屯駐軍隊,布置些石砲、床弩,在那漢潼關與隋潼關紛紛駐紮兵馬,十二連城也動用起來,都不需要多少兵力,就能夠給梁山軍造成極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