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所圖甚大

高麗,江華島東南方海域。

清晨,初升的朝陽把柔和的萬道陽光透過雲層撒入海面,碧藍無垠的大海上,一道道波浪不斷湧來,撞擊在船身兩舷上,發出嘩嘩的聲音,噴濺著雪白的泡沫。

海風平浪靜,連海濤聲也格外的輕,一切都仿佛還在沉睡,未曾蘇醒。

一大一小兩艘高麗海船航行在海面,大船的船艏,兩名高麗貴人裝束的男子正憑舷眺望。

“七兄,再有半個時辰,便能駛達海東三號港口。”兩名高麗貴人中,年輕的一個,向那年長之人說道。

“海東三號港,真是一怪異的名字。”李資蔭口中喃喃說道。梁山軍以“海東”為名,一二三四為序,為其各所得之島嶼的港口更名,甚是怪癖。

“梁山賊於數術之道甚為看重。”年輕人再道。

李資蔭眯起了眼睛。他乃仁州李氏之族老,為當年李資義一系遺老。族內,便是李資謙對他也要禮讓三分。

此番高麗劇變,梁山軍固然是已經徹底退出開京,然王俁也始終滯留於南京漢陽,即後世之漢城是也。如是,王室對北地之掌控,猝然大弱。又因為先前抗賊,各地權貴世家皆起刀兵,那休管戰力之高弱,高麗王權於地方之約束亦大減也。

王權震蕩,尊嚴痛失,人心混亂,各色人等層出,且內中又有梁山泊在煽風點火,如是偌大之高麗,看似已經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洶湧。

以仁州李氏為例,便有人主張趁機謀取北國之地。李資謙的親家公拓俊京,固然是被梁山軍殺的大敗,但其手下兵馬於高麗國內依舊可稱“精銳”,用來鎮壓北方卻還不在話下。

如此,先成藩鎮,紮穩根基,後角逐天下。想來那梁山軍必也樂意看到王氏高麗的垮台。

這般聲音之嘹亮,李資謙亦鎮壓不下。

但仁州之地太過於敏感,彼處就在開京之南,又處南京之北。後世人若是見到了高麗的地圖,看到仁州的位置,一口便能叫出它後世的名字來——仁川。那般地方,想要蓄謀,必要小心翼翼。

且王俁也非是白給的。自然曉得自己久留南京的弊端,更清楚拓俊京與李資謙的瓜葛,如是他一邊招攬兵馬,一邊死活將李資謙留在身邊。而以門下平章事金緣判西北面兵馬使,負責北部千裏長城之邊防,再用參知政事高令臣坐鎮開京。

仁州李氏雖與江華島近在咫尺,可南北受制也,在其還不欲立刻同王室撕破臉皮之下,李資蔭一行要遮掩行蹤,就只能從仁州港口向東直使入江華灣外海,轉而向北,再由東南斜插著,繞過一個大圈,駛到江華島來。

海面像碧色的絲綢一樣柔和,蔚藍的天空上飄著多多白雲,展翅飛翔的海鳥旋盤在空中,到處尋找食物。

江華灣中島嶼林立,許多無人島,即便在後世都無有人類涉足。

其本身之東側,與半島之西海岸最窄處且不足三五裏,真是一水相隔也。其北岸和高麗首都開京向望,距離也不過數十裏。另外,江華島又處於半島上的最重要河流之一漢江的入海口,沿江而上就能到達後世南棒子首都,也是現下高麗三京之一的漢城。交通實在非常方便,且又有險可守,也無怪乎此地素來為棒子的要出,一旦無法抵抗的外敵入侵就想往江華島躲了。

且島上的港口也極是優良,處於島嶼的西面,一個月牙形內凹的海灣,海灣西面間隔不過三二裏又有一座名為席毛島的扁長島嶼遮擋風浪,因而形成了多處優良的天然避風港。

最後就是這座島嶼的地形地貌,在這不甚太大的島嶼上,卻有著多達五處的山嶺丘地地形群,又彼此不相粘連,而是將整個島嶼切割成多塊,甚適合防禦,山嶺與山嶺之間夾雜著平地,土地肥沃,盛產米糧。島南有一座海拔四百多米的摩尼山,山上築有城堡,曾是高麗國王的最後避難所。在摩尼山南還築有一座大城,便是昔日高麗行都所在了。

原時空中,蒙古掃蕩半島時候,高麗朝廷一度在江華島上避難達三十年之久。

高麗王朝歷經了早前的遼國入侵之難,在江華島以及同在一個防禦圈裏的席毛島上,修築了不少用於防禦的城堡,但現在這些城壘上飄著的都是梁山軍的旗幟了。

一艘中式帆船靜靜停靠在東海三號港口,彼處碼頭、棧橋都已經修築完成,就算是預留出來的軌道線上都有勞工在緊張忙活著。林都督就要轉回本土,在此之前,這江華島上的主體工程就都要完工,第一條有軌馬車線路亦將完工。

梁山軍往西在碼頭上就多有革新,把起重機與有軌馬車,後者是鐵包木頭。雖只是在梁山上小打小鬧,那相對巨大的消耗額度也叫陸謙色變。而且這類物還涉及到維修問題。以梁山軍眼下之狀況,長途鋪就是不可能的,用也只能用在礦山、碼頭區域。他們現在也的確是這般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