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李若虛的科舉“新”路

經此一鬥,契丹氣焰頓衰,而中原則民心高漲。雖然不曉得這般態勢可持續多久,但事情於大江南北傳揚開,卻叫梁山軍身上陡然多出了一層耀眼光環。

誰叫中原在契丹面前已經‘短氣’了百多年?

以至於現如今的中原生民早就忘記了當年“一漢敵五胡”時候的祖宗榮光。

現下梁山軍陡然振作,大漲中原微風,滅契丹氣焰,可謂是黑夜中一支火炬,一時無比奪目。

那上場較技的一幹人,這小李廣花榮也就作罷,他名頭早有響亮,可醜郡馬宣贊天生的貌醜,縱使往昔有一手好射術,於趙宋治下也更多被以貌視人,以貌取人,特別是他那郡主娘子病逝後,更成為了東京城內一笑柄。

可現下卻是宛如明星般耀眼,就是翻出先前舊日事情,也直叫人鄙夷趙宋,不識英雄。

如是,這宣贊的忠誠度徑直升到了頂峰,為陸謙肝腦塗地恐也無半點怨言。誰叫陸謙給予了他一生最最渴望的‘尊重’,給予了他一生最最渴望的‘尊嚴’呢?

士為知己者死,乃華夏千古民風也。

至於盧俊義與史文恭,就如花榮和宣贊一般,前者早大名鼎鼎,為世人熟知。後者歷經此番事兒來才廣為人知道。

以一敵二,三十合上就占上風;一戟斬殺孽徒,與盧俊義廝殺百十回合不見敗勢,此也是傳奇了。

當然,這最最收益的還當是屠龍手孫安。連敗兩將,皆一合搠下馬去,太過駭人。經此一戰,屠龍手孫安聲名鵲起,得益遠超過呼延灼與李應。

此刻陸謙都已經打滄州返回了益都,事情卻還依舊在傳揚沸騰之中。以至他都得聞煥章喜報,就在科考臨近之際,又有百多人匆忙趕到益都報名,趕在最後時限之前。這無疑是一大驚喜,叫這番科舉雖總人數還未能達到千人,卻也超出了九百。而在臨考之際能忽的多出這般人來,則必是泥沽寨演武場之比鬥的效果。

“大王此舉揚我中國威風,大挫遼國的銳氣,叫天下之民振奮,士人歸心也。”奏章裏,聞煥章如此說道,叫陸謙心裏直笑。

蓋因為,他心中對儒家感官作祟。對比宋儒們是因為梁山軍為中原華夏爭光而心生歸附,他更願意相信這是那些讀書人看到梁山軍厲害,心下以為梁山軍有去偽變真的可能,特意趕來投機也。

當然,這種話便是身邊最親近的人他也不會說起的。陸謙只是示意在不久後的科考中加進去一個附加題,便是他先前給宗澤那封信中之問。後者已經攪得宗澤等一幹益都大佬頭痛不已。蓋因為照著儒家理論,那題完全是無解的。也就是陸謙在那次午宴上的一番話傳到益都蓋層耳中,宗澤他們才弄明白了陸謙真正心意也。

時間一天天流逝,很快,那秋闈就到來了。

李若虛仔細看過那布告,其上規則多少與趙宋科考有差異。至少時間上就遠沒後者長久。

他雖然不曾科場登第,本人卻也曾經投身科場,且他弟弟李若水更是洺州青年俊秀,於科考進程可謂了如指掌。現下兩邊一比較,些許變化也就了然於胸。

此番這大齊科考是廣開門路,李若虛這等人只套個化名前來,就能入場。簡單容易的叫他自己都意想不到。梁山軍可真是膽大妄為,就不怕有人故來臥底麽?

如他這般人物,有血親在趙宋為官者,可不就是天然的奸細角色麽。當然他李若虛是不會做奸細的,出來齊魯地,他李若虛就是奔著登科及第而來的。不然他也不會早兩個月就到這益都了,與那些近日裏才奔來的妖艷貨色可不一樣。

李若虛學識有欠,遠不如小弟李若水的水準,在家鄉洺州幾次登科都未能就,甚至連前往東京都困難,那心中本早已是斷了念想的。

可誰能料到這大宋朝的江山崩塌的會這般迅捷,才短短幾年,就頹勢盡顯。

田虎躥於河北,王慶與鐘相合流洞庭,齊魯陸謙更是淮南地與江南方臘聯成了一片。趙宋調派十余萬西軍入中原,聲勢一震,兵分兩路征剿田虎、王慶,這本是存亡繼續之策,結果卻也是叫人大失所望。南北兩軍雖然建功,但並未能斬盡殺絕。以至於如今河北震蕩,荊南生波。

這不能說十余萬西軍就此徒勞無功,但數月苦戰卻因為田王二匪的流竄,而事倍功半。同時也叫趙宋迅速上漲的聲勢驟然一遏。

這可不是小事。千載前先人就曾有言: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天下之勢亦是如此。可不會像神話小說中一般,三十六路伐周。

宋室先喪呼延灼,再陷何灌,卻都是小事。真正的大勢乃是高俅為第一,童貫做第二,眼下這十多萬西軍為第三。

一震兩震三震,都未能立竿見影,宋室頹勢將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