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有種他們就別做官!

奪取天下,第一自然重在實利。可聲勢到底不能輕視。無論是趙宋還是陸謙,亦或是方臘軍,終免不了要為一些虛名所累。

前者是遷都,若大盤不利也。後兩者就是失了先手,先天不足。

趙宋百多年榮養官僚,恩遇讀書之人,以至中原風氣大變,漢唐風韻盡散。形容一人才再不是文武雙全,出將入相;而是讀書種子,風流才子。

如此,梁山軍與方臘軍都選擇了當今士林的對立面,不管原因為何。而趙宋則極得士林之心。

現如今宋室西軍南北征討,但凡能夠得手,那就好比盤活了一條大龍,整個氣象將煥然一新,整局棋也便就活了。

若說先前宋室連番受創,於天下人眼中就只剩下六十分了,甚至都還有不足。那麽現在他們有至少有七十分。

從6:4且不足到7:3,這可是跨越式的進步。

而方臘軍打金陵城,陸謙打東京城,這同樣就是在劫殺宋室的氣運。兩邊若得手,局面便就是6.5:3.5之局。而田虎沒被消滅,反而逃竄去了河北,或是王慶與楊幺合流,這局面就又是6:4了。

當時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陸謙看著整個地圖,心裏覺得這態勢還真就跟下圍棋一個理。

而每當淝水之戰、襄陽大戰這種決定命運的戰役爆發時候,那就好比14年農心杯三國擂台賽的收官之戰。

前者是就檀嘯、周睿羊,在棒子主將樸廷桓沿著末路一路狂奔的時候,前者連走錯6個官子,後者在黑83可以一舉吃住中腹白大龍的時候,卻只滿足於割吃左上白兩子,放引頸就戮的中腹白大龍一條活路。最終卻反被全部吃進去。一如淝水之戰的苻堅,前後局勢豈區區一個“大逆轉”可以形容的?

後者就是時越,“命運之矛”橫沖一刺,敵軍大龍立刻殞命。一個王朝也就此落下帷幕。

收起心中感慨,陸謙引大軍,沿五丈河,直奔東京撞去。首當其沖的東明縣,不戰而降。大軍殺進城去,內中一應官員和富紳是一個也沒。

縣衙唯獨剩下一個孤寡老軍,見了當頭的霹靂火,一句話沒說先就癱倒地上,三十六個牙齒捉對兒廝打,心頭一似十五個吊桶,七上八落的響,懼怕的說不出話來。

待陸謙見到這老漢時候,後者想走的利索來見禮,卻渾身如重風麻木,兩腿似鬥敗公雞。

霹靂火見了,便就開口說道:“啟稟大王。這東明縣的官兒貫會取巧,封了庫房,言語一聲錢糧自在,休威逼殘害本處鄉親父老,人自逃去了。就與這老軍一貫錢財,要老漢守在縣衙傳話。”

陸謙一聽便笑出聲來,這裏的官兒真是會做面光,以為他不知曉情況麽。區區東明縣庫,能搜的出百十貫錢財千百石糧食都是慶幸。讓人將已經跪倒地上的老軍攙扶起來,陸謙說道:“兄弟們且看這大宋如何不滅?堂堂一地父母,不思守土之責,不思安民之任,只來弄這些玄虛。偏偏如此鳥官還充斥朝野上下,結黨營私,顛倒黑白,誣陷忠良,排擠善類,這萬裏江山社稷,這天下黎民百姓,豈能得好?”

劉韐早就放棄了東明,那封丘、長垣、尉氏等地也盡數被他放棄。全力以赴的固守東京城。

諸縣官府也早沒甚威嚴,鄉村皆有結社集保者,後者才是真正的實力派。只是陸謙大軍西進,那沿途道上的民團盡數下旗,他們可抵擋不住這般的軍勢。如是各回各家,或是緊閉柴門,或是攜家遠遠避開,只看梁山軍是否真的如人言語中那般的仁義。

身邊眾人聽了陸謙言語,都是大笑。文人士大夫之虛偽,東明縣城顯露無遺。

吳用拍手叫道:“大王所言極是。堂堂一縣之長,且不如一孤寡老軍。後者得一貫錢財,尤盡忠職守。前者得朝廷官祿,享朝廷威福,危難來臨時候卻跑得自快。如此朝廷不亡安有天理在?”諸將聽了都說有理。

陸謙如是叫人賞了那老軍十兩白銀,讓他自去安身立命。

當日大軍進駐東明,距離東京城就咫尺之遙。

堂堂京畿之地數百萬人口,有那對梁山軍避而遠之的,就一樣有要主動親近、投靠梁山軍的。要知道,打東京城漕糧斷絕,那苦的可不只是城內之百姓,便是城外百姓也一樣深受其害。

這梁山軍是否能有傳說中的仁義且不提,可這好歹是一個去路。

南彰鎮的李遠便是如此想的。聽聞東明縣被破,他當即便帶著五七隨從,打馬奔來東明。

“這李遠李六郎是何許人?”陸謙聽了問道。

“據悉是南彰鎮一落地書生,多次應考無成。所幸家裏還有幾畝薄田,功名無望,便做耕讀。為人樂善好施,在本處頗有人望。”隨在身側的樂和張口答道。他在聽聞有人主動來投時候便留了心思,著人去尋本縣的百姓打聽,相互應證之,李遠何許人也,早熟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