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師從朱洪武

陸謙在陣前露了一面後,便返回中軍大帳。他身邊的秘書們正一刻不停的在為他整理著地方送報來的公文,以及需要陸謙做決定的批奏。他可沒時間浪費在陣前,來看著石砲砸城。

畢竟是建制初立,事兒必須多,這在他決心搞一套城規格的中樞系統的時候,就已經被決定。

比如那諜報司、醫護司、宣政司、工程司、船舶司、軍器監、轉運司等等,那都可以直接移植到政體中的。但先前時候甚是重要的考功司便分出一半與作訓司合二為一,改稱兵部,由病大蟲薛永領銜。陸謙這顯然是在提拔薛永。職責為考功績效,任免低級武官【現下至營官一級】,負責軍需後勤,招募、訓練以及分配兵額,提領武學。

後者就是演武堂的變種,分高中低三等,可以說是等同軍校。

如此雖然沒有任免高級武官、領兵和調配兵馬的職責,卻也被大家理解。因為北宋的兵部就作著同樣的工作,長官後勤事務和管理地方的廂軍,而負責軍令、調動和高級軍官的任免有樞密院;有“三衙”統率禁軍;吏部負責武官銓選(宋朝元豐改制前由審官西院管,改制後權歸吏部)。論實權還不如此兵部呢。

而梁山軍的兵馬統帥與調配大權,還有高級軍官的任免權利,以及水陸步騎操練,軍情聲息,邊腹地圖文冊諸多事務,則歸五軍都督府管轄。

這五軍都督府,前後左右中,分別為林沖、阮小二、魯智深、楊志、秦明。每軍都督府設正印都督一人,左右副都督兩人,軍正一人【軍法官】,左右參軍兩人,節制中外諸軍事。

陸謙這是學朱元璋,直接取消了樞密院,獨掌大權。同時這般多位置,足夠他搪塞很多人的。比如那中軍都督府的左右兩副都督,就是劉唐與黑旋風。

五軍都督府設立下來,最早梁山軍整編時候的團正,可以說個個都有了職位。同時他們也間接的與軍隊之間隔開了一層。除非是如楊志那般直接領兵鎮守一方;

立戶部,這個可以說是由原先的支度司改編而來,但稅務總局自身例外。二者雖有高下——相差半級,但系統到底不一,我的地盤我做主。用後世的話說,這兩者一個是管著這麽花錢,一個是管著怎麽收錢。由宗澤領銜,蔣敬副之。

立刑部,此乃司法機關最高官署,鐵面孔目裴宣領銜。下屬分支有法院和都察院,前者的職責不需多說,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取代了大理寺;後者就主要是禦史這一系統,中央與地方,監察禦史還是很有必要設立的。只是在成立之初陸謙就給他們制定了一個嚴格規限——亂放嘴炮是要吃板子,甚至是掉腦袋的。

你禦史監察、糾彈百官,確實很有必要。但那個‘風聞奏事的制度’著實叫他覺得氣蛋。作為一個看事兒只看表面的歷史小白,陸謙是很討厭很討厭‘清流’這個詞的。而禦史這個詞匯給他的記憶那就近乎等同於士林‘清流’了。

嘴炮無敵,實際工作能力則幾近於無。沒真憑實據也照上不誤,他們可以風聞奏事。看你不順眼俺就噴你,就彈劾你,就搞臭你。

如此這些屁的正事兒都不敢的主兒,反而能跳到真正的國家柱石幹臣頭上張牙舞爪了。

幹實事的人肯定會得罪人,或者被挑出不少錯處來,就算你能力無匹,安撫了各方還做得滴水不漏,但你既然要做事就已經留下了把柄了,你名聲就不好。

甚至在明朝中後期,禦史們故意找皇帝茬,挨板子搏名聲,這種行為叫陸謙聽了就惡心。

所以,他治下的禦史,那是被嚴重消弱的禦史。首先“風聞奏事”這個無雙技被砍掉了。你要彈劾他人,就要多多少少有點證據,無論這證據是真是假。

陸謙可以容忍禦史出錯,甚至這比例還相當大,百分之四十。你一年奏報彈劾之對象,至少要拿個及格分吧?而且你還不能一年到頭做烏龜,當縮頭王八。那樣的話他還養你何用?

如此必然會給“禦史”這一行當帶來很大限制。可陸謙手下的禦史待遇高啊。將會是高薪養廉的典範,且品級也高,跟明朝的位卑權重的苦逼禦史是完全兩個概念。

——趙氏厚待官員的做法陸謙多多少少也繼承了一些,那便是高俸祿。

這般的法院與都察院,與稅務總局與戶部的關系一樣,後者相差前者半級,但自家的地盤自己當家做主。

禮部,掌管祭祀、國家典禮,科舉、學堂與國家外交事宜。那宣政司就隸屬其下,現由智多星吳用做一把手。其地位也與稅總同戶部的關系一般無二。是以,吏部現如今還只是一個空殼,什麽祭祀跟國家典禮,都是虛的。將來的各級學堂與科舉和外交事宜,才是禮部職責的重點。由樊瑞領銜,趙明誠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