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梁山泊的胡作非為

淄州城東,廣化寺。

作為一座有著數百年輝煌歷史的名刹古寺,主持廣慧大和尚有著不俗的文化修養與氣度城府。縱然是那妖孽林靈素借著皇權發難,詔天下僧徒並改稱德士,廣慧大和尚也依舊道貌岸然。

——那當今天子作為九五至尊,萬裏山河主宰,雖然尊崇道教,但對佛教亦本保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拜完老君再供供菩薩也不錯的。可卻在林靈素的鼓動下,看“菩薩佛祖”越發不順眼。

當然像三武禁佛那樣粗蠻的行為,作為一個大藝術家趙佶是不屑為之的,文化人自有文化人整人的方法,於是趙佶下詔,先為在中土流傳了千百年的佛家眾神仙們改改名稱。

釋迦牟尼名字太洋氣了,得改改,叫大覺金仙;觀世音菩薩改稱觀世音仙人;十八羅漢稱十八無漏;四大金剛稱四大力士。

神仙改名字當然還不夠,寺院也要改名,比如大相國寺就得改成大相國宮或大相國觀,僧人改稱德士,尼姑稱女德,出家人身體發膚乃出之於父母,不準剃頭,都必須蓄發帶帽,入寺後取的法號也不能叫了,廢除,寺院裏大家見面得稱張德士王德士李女德。

詔令一出,天下嘩然,四方佛教界人士無不痛心疾首。佛家改成這樣,還能叫佛家嗎?僧尼還是僧尼嗎?此雖非禁佛,但與禁佛無異。

故而陸謙因梁山泊大軍席卷齊魯時候,廣慧大和尚心底裏實是有些小確幸的。那第一時間裏就把原本掩藏起來的佛像,重新送上了供台。

他們不忍看著自己崇拜的佛祖菩薩們被改得面目皆非麽。

那齊魯之地,不知道多少寺院縱然田租上被梁山泊狠狠的砍了一刀,可心底感情上都很期待著梁山泊的,那原因就在於此。

廣慧大和尚也是其中之一。

甚至不少佛教界人士都想到了素有大白高國之稱的西夏蠻子,那可是絕對的崇佛。如果梁山泊能格局山東,成為西夏第二,這將是天下佛門一大幸事也。

可就是今天,光輝大和尚的夢想破滅了;就是今天,廣慧大和尚失態了。

“強盜,強盜。”

廣慧脖頸裏的念珠都被揪斷了,這可是龍眼菩提串成的念珠,是廣化寺傳承了許久的念物。平日中廣慧都是愛惜有加,可今日卻顧不得了。

他手指著那大剌剌離去的淄州‘官府’公人的背影,捶胸頓足,再說不出一個字來,眼前一黑背過了氣去。手中的文書也就此掉落地上。周邊僧眾看到主持倒下,慌忙上前去,只有那寺監廣源和尚注意到了那封掉落在地上的文書。

這文書出自淄州‘官府’。

先前廣源和尚許還能抱著期望,可看到師兄廣慧大和尚的下場後,他已經打消了這一念頭。

可任憑廣源和尚已經做好心理準備,看到那文書上的批文後,他也自覺的心臟被一只無形的大手緊緊地攥住,痛的他都喘不過氣來。

“剮不盡的強盜,殺不絕的賊子!枉我等還以為梁山泊能成大器,卻不料是那沐猴而冠之輩,一身賊性至今尚不改!”

到底是有文化,廣源和尚心胸都要氣炸了,卻還能文縐縐的。

而這原因何在呢?就是因為廣化寺名下兩萬余畝耕地,被梁山泊一刀看落了剩三千畝。

這已經不是在割廣化寺的肉了,這是在剜他的心。

不會有人感激陸謙的‘手下留情’,不斬盡殺絕的。至少還給廣化寺留了三千畝。

在實施這一政策前,他已經給天下寺廟道觀都制定了標準,分小、中、大、特大四個級別。

小廟小觀一千畝,中等寺廟道觀三千畝,大型寺廟道觀五千畝,特別巨大的寺廟大觀一萬畝。

這個標準按道理說不低了。但在現下這個佛道昌盛的年月裏,如此標準卻是在要僧道們的性命。只說眼前的廣化寺,明顯田產就有兩萬多畝,相比來三千畝寺產又算得甚?

再舉一個例子——少林寺。早在隋文帝時候,少林寺便得賜良田百頃,及至北宋朝,少林寺李莊段土地,東至東嶺頂分水處,南至沙河尖盡頭,北至潭心;少姨廟段,東至南北古道,南至杜樹台,西至少室山頂,北至本寺北。僧人數量加上下院僧人不計其數,名下佃農數以萬計。

可以說,梁山泊此舉措一出,齊魯之地的佛道僧尼是徹底的被陸謙推到了對立面了。但是佛道在民間的影響力或許不小,可要說他們能對梁山泊制造出惡劣的影響來,卻是不太可能。

無獨有偶。就在淄州的廣化寺上下義憤填膺,怒火燃燒之時,那嶗山上的道人們也一個個須發怒張。梁山泊欺人太甚了。竟然要剝奪他們的田產,不知道這些田產都是道爺們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嗎?簡直是不當人子。

嶗山風景秀麗,山勢澗壑曲折,山巒峭拔聳秀,且又比鄰大海,古柏蒼松比老,秀竹奇花爭妍,山海相連,雲飛霞飄,確是一個修仙訪道的好地方。早在兩漢時期就有道人落腳於此。歷史悠久,名頭響亮,山中歷代留傳下來的“仙跡”甚多。那方園百裏,盡是道家宮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