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小李廣箭下暗留情

“好叫諸位知道,孫安斷不是那湖澤裏的匪寇。只因小人在家鄉為父報仇,殺死二人,那官府追捕緊急,無奈棄家逃走。”

“這山東之地與關西間隔幾千裏,灑家本要在齊魯落腳,尋一個安身立命之處。待到官家下了大赦,削了罪狀,再返回家鄉過活兒。那裏想到,梁山泊勢大難治,各地方對流民約束甚嚴,灑家恐露了馬腳,便要逃去江南。路過湖澤時候,與一撥押解囚犯的官差吵起了嘴,爭執將來,氣怒下將一幹官差都打到地上。叫那夥兒被押解的囚犯得了釋放。當中就有兩名湖澤裏的漢子,邀灑家務必要進湖澤一趟,容他們好好恩謝……”

接下事情就簡單了。孫安看不上湖澤水寇的小場面,他來齊魯本是要投奔梁山泊的。但不曾想才到了水泊邊,就聽到朝廷兵發水陸軍十萬【號稱】來征討水泊梁山。他心裏就起了遲疑,不敢輕易犯險,最後索性朝南走,打算看一看形勢再說將來。之後倒是敘述還屬實。

他之所以被趙家的莊客看到與湖澤裏的水寇在一起,也就是如此。

這廝人到了淮陽軍州治,被趙家莊客解開些束縛,驅趕著去州衙領賞。可不知道孫安一夜的時間,酒意早就醒了。雖始終被捆綁著,但身體精力卻已經恢復到巔峰。趁著莊客與他解開些束縛的時候猛地發作。打倒了十幾人,搶過一匹馬,就向北奔逃去。

如此快馬加鞭的從淮陽軍趕到徐州,這裏他也不敢多呆,再從徐州趕到濟州。期間聽到梁山泊大敗官軍,但官軍殘軍還困守範縣城池時候,他就如安道全、張順一般,大呼老天有眼。如是就要去投奔梁山泊,可不想路上忽遭風雪,強壯如他亦染了病症,著實堅持不到梁山泊,就尋到晁蓋莊上投奔了。

陰差陽錯,因緣際會。這不得不說計劃趕不上變化。

只是這孫安現今面對著在場諸人,卻是如何也不可能道出實情來,人屠龍手也是要臉面的。

兩邊把話說開,誤會盡消,晁蓋先就請安道全與吳用、孫安瞧看。事實上,入雲龍公孫勝在歧黃上的造詣並不差,所開藥方,盡數對症。安道全也無甚可更改的。反倒是心中擔憂,會不會看出吳用所生病症的“內涵”來。這卻是安道全不知曉晁蓋身邊的機妙了。

話說也虧得吳用‘染病’,公孫勝順利上位。不然,他何必要留在小小的東溪村?梁山泊不是一個現成的大舞台麽?

作為水滸上的梁山軍巨頭之一,公孫勝是最沒存在感的一位。縱觀整部小說,入雲龍最大的功勞就在於生辰綱上,甚至於這生辰綱都非是他所策動的。

此人還兩次脫離梁山,第一次是劫江州法場,救了宋江後,他思念母親,回鄉探母,這是公孫勝第一次脫離梁山大部隊。第二次脫離梁山是在接受招安,攻打大遼後便止步不前,回到汴梁城便辭別大家回山了,並沒有參與征方臘之戰。

那麽公孫勝先後兩次脫離梁山,究竟是什麽原因呢?

按照他自己的話來說,無非兩個:“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終天年。”那麽這究竟是借口還就是真相呢?顯然是前者。

公孫勝學道人也,不熱衷功名利祿,原著上的一幕幕就寫的很清楚。但即如此之人,何以推啟劫生辰綱之謀呢,是與劉唐一轍?亦或是已稟於師,稟於母,而後出耶?

要知道,原著上戴宗、李逵來請其破高唐州,公孫勝必要稟於師稟於母而後出,那之前呢?

沒人能說的清楚。

或許這位入雲龍之所以要入世,而不是修仙求道,過那閑雲野鶴的生活,真就是性格使然,不是為了自身的榮辱,而是為了見世間不平而欲鏟之。許是可把公孫勝看成李助、喬道清、包道乙這類的人。

只可惜晁蓋是個單純的江湖人,對某種人來看,晁天王簡直就是‘胸無大志’。且隨著宋江的上山入夥,梁山泊的權力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晁蓋顯然無所警覺。這種人焉是‘真命天子’,公孫勝趁早脫身也非是不可能。

當然了,那是水滸原著,現在是一個真實的世界,還是一個沒鬼怪神仙的世界。公孫勝心中到底是什麽打算,便就只有他本人最是清楚了。

反正現下的結果是,公孫勝如一個忠實小弟一樣,為晁蓋效力出力;吳用也一樣緊密團結在晁蓋的周遭,出些鬼主意,甚至是餿主意,卻讓晁蓋在鄆城縣裏混出了非一般的地位。

更在整個齊魯江湖眼中,地位慢慢趕上了樂善好施的宋三郎。

是的,宋江的名頭依舊響亮,宋家的財力依舊不俗。但宋江就是再難以壓制住晁蓋了。

誰讓晁天王與梁山泊的關系好比蜜裏調油呢?而梁山泊卻是整個北地綠林都是杠把子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