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堂堂男兒

“制使乃名門之後,祖上光耀,天下傳名,何等貴矜。這先祖英名不可輕辱,不肯落草為寇,陸謙自能理解。”陸謙看著人似活了過來,但依舊半個字不肯多言的楊志,輕輕一笑道。

他這次來賺楊志入夥,那梁山上可沒人去取那梁中書的生辰綱。楊志在原著上到了梁山,或許看到劉唐、三阮和吳用、白勝等人了,還會滿腔怒火,生出惱怒來。蓋因為是晁蓋一夥兒人在黃泥崗斷送他為大宋朝效力,日後好封妻蔭子,光耀門庭,重振敗落的楊家聲譽的最後希望。

作為名門之後,楊志的確有理由如此般想。

前文也都說了,他為了能發達,可是投入奸臣門下都甘之若飴的,只可惜他命乖,先是失了花石綱,惡了高俅;後又在梁中書手下辦砸私事,失了生辰綱。兩次都不敢復命,只能逃難江湖。

原著裏的楊志是明著的道路走盡了,有不想死,無奈之下只能落草為寇。

但是現在呢?楊志就也是明著的道路走盡了。沙門島就是鬼門關,進去了便出不來。而但凡是個人,就沒一個願意去死的。尤其是楊志這般情形,陸謙就不信他內心對這老趙家一點也無怨言。

且這回因果中,陸謙沒用任何下作的手段,那憑的是真真切切的實力。楊志就是一敗軍之將,亦如當年的楊老令公降宋一樣。他自己又不願意去死,憑白葬送一身技藝,那還能如何啊?除了落草再沒第二條生路於他。

“大頭領此言是羞煞俺楊志了。楊志現如今已至這般田地,還有何臉面去提先祖英名。就此上山入夥,還請大頭領接納。”

楊志自不願意死。就算是連累了先祖名聲他也不願意去死,就如那劉唐罵他的話,他當初投入高俅門下,去江南押運花石綱,都不知道被幾千人幾萬人在背後戳脊梁骨。楊志先前就想不到嗎?殿帥府又不是第一次著人去押運花石綱?但他依舊願意。從那個時候,他實際上就已經有辱了祖輩的英名。可楊志卻想著是,不看結果,不問出身。只待有朝一日能爬上更高位置,沙場揚名,自然能洗刷先前的恥辱。

如此可見他是個有決斷的人。

從這兒便能看出,楊志不是死板腦袋。什麽是權宜之計,他還是能懂得。這就好比後世的朱明名將戚繼光,戚大帥坐鎮薊門十余年,那靠的可不是李成梁在遼東玩的養寇自重,也不是他戚繼光能打能殺,草原上的韃靼早十年就被他打得不敢南下了。人戚繼光能在萬歷早年坐穩邊關大帥的位置,靠的是對張居正的殷勤巴結。海狗啥的。

而反觀與之齊名的俞大猷呢?看看勞苦功高的“俞龍”的下場,豈不是淒涼?

舉這例子並不是說楊志的軍事才能就堪比“俞龍戚虎”,而是說他的腦子,他的性格。人的性格決定人的命運,戚繼光、俞大猷如此,楊志也是如此。今天他便做出了一個很好很痛快的決定。雖然很艱難,但依舊算快的下了個新決斷。

如此那楊志卻是這般想的,爹娘生下灑家,堂堂一表,凜凜一軀,自小學成十八般武藝在身,終不成只這般休了!比及尋個死,不如日後等他拿得著時,卻再理會。

也就是說,好死不如賴活著。便是落了草,犯了官,等被官府拿住了問罪,那再死也不遲。

‘接’到楊志後,陸謙沒有在平陰多停留片刻。立即就帶人回到渡口的船上,向著山寨駛去。

此次‘迎接’楊志上山,陸謙本身親自到場,還有一個魯智深,山寨裏留下林沖一個在調集兵馬,因為迎接到楊志之後,梁山大軍很快就會向著清河殺奔。

從二月中下旬到現在,兩月左右的時間,梁山山寨裏多出了三四千人。那尤其是三四月之際,每日投奔上山的都能過百。他們中大部分的人在拿到安家費的同時還選擇了預支薪俸。梁山規定,新到之人最多可預支三個月的薪俸,雖然那只是最基本的月祿。這些人拿到錢後的第一時間就是一個子不留的送去山下。甚至都有親人跟著他們一塊來水泊,就在那水泊邊上翹首等待。這就多是附近周邊的百姓了。

陸謙本來以為自己打壓了劣紳土豪,那麽這青黃不接時候,水泊周邊百姓的日子應該變得好過一些的。畢竟沒人敢趁機再光明正大的殺窮鬼了不是?

從上山以來,陸謙以狠辣的手段,很是修理了水泊周遭的劣紳豪強。雖然他不敢說自己把周遭範圍裏該殺的人全都殺光了,但陸謙有把握的說,這水泊四周縣境的士紳地主中,敢趁機下手的人怕一個也找不出來。

人都是怕死的。在自己無力抗拒的強大壓力面前,士紳地主們都選擇了屈服。

如此情況下,那些貧農的日子總算能好一點了吧?陸謙真就是這麽想的。從這一點能夠看出,他本性還是很善良的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