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傳道受業,教人造反(二)

陸謙言談舉止中給了鄧元覺一種錯感:叫“縱然鄧元覺根本就沒提過摩尼教啥時候會造反。陸謙卻依舊認為摩尼教很快就要造反了,否則你摩尼教派人來齊魯幹毛?”所以今日的談話一點都不突兀。他就不信摩尼教的一幹人就各個都是犧牲自己照亮別人的大聖人。他們不可能是戰爭年間的TG英烈。這夥人甭管現下喊得是怎樣的口號,說到底還是為了榮華富貴。或許他們現下對官府的怨恨頗多——

是的,那蘇杭應奉局對江南之地的搜刮確實過於酷烈,惹得江南地方民眾怨聲載道。正史上的方臘起義就是發泄了這股怒火。他們抓住了宋朝官吏都是百般折磨,陸謙之前看過那方面的資料。

因為好奇麽。

水滸上,梁山人馬八面威風,一次次打的北宋官軍屁滾尿流;掃蕩北地,掃蕩田虎、王慶,都是一個不見折損,唯獨戰方臘時候死傷慘重。那他自然是要向度娘好好問一問方臘是何許人物了。

結果其中有篇資料就這麽說的,陸謙是隱約記得。方臘義軍只要抓住了宋朝官吏,就是碎屍萬段,或熬成膏油,亂箭穿身,用盡各種辦法折磨他們,以討還血債,好解心頭之恨。

這就說明,這些起義的民眾,最大的緣由可能就是為了報仇泄恨。人心凝聚,那也就叫方臘等摩尼教高層不得不行此酷烈之法。那是因為起義民眾的‘短視’,他們報仇雪恨後怕是死也甘心。但是方臘等摩尼教高層,卻就沒幾個會想著能報仇即可,之後便是死了也心甘。

而人也都是會變得。如鄧元覺等人,起義之前想法或許簡單,但要是義軍風卷雲湧,浩浩蕩蕩的在短時間裏就掃蕩五六個州府,幾十個州縣後,那想法還會繼續簡單嗎?

陸謙說的話很直,但卻是大實話。

“割據一方,稱孤道寡”這八個字從陸謙口中一吐出,寶光和尚兩只眼睛就死死地盯著陸謙。

陸謙不緊不慢地說道:“如欲成大事,某家且以為,貴教只提殺朱勔殺蔡京,或者再加一個清朝綱,就未免太過兒戲了。”

“大宋底蘊雄厚。縱然當今皇帝敗壞了十幾年,攪得天下一片烏黑,可西北強兵,戰力遠勝過江南繁華之地的同輩。你教在江南經營日久,一日暴起,或許能很快席卷江南。但是出了江南這地界兒,你教所打的這旗號可還有半點的蠱惑力麽?”

朱勔蔡京坑的只是江南,管其他地方何事?就比如說這齊魯京東之地,朱勔於當地百姓有個屁仇恨啊。方臘的旗號半點作用都沒有,反而老百姓一聽是吃菜事魔的邪教,再有地方士紳豪強的呐喊幫腔,只紛紛以為是邪教叛亂,會支持他們才有的鬼。

寶光和尚臉頰不停地顫抖。還別說,在他腦子裏資本雄厚,號召力甚強的摩尼教,放到江南之外還真是如此。陸謙所言並不空虛,真真的說中了摩尼教的一大短板。“灑家是個粗魯漢子,俺教中兄弟也多是窮苦人出身,無長遠計較,敢問虞侯破解之法?”

陸謙呵呵一笑,全做不信。

什麽多是窮苦人出身。那普通教民是窮人出身,方臘這等高層會是窮人嗎?

那只是被信仰迷住了眼睛,或者說腦子被摩尼教幾百年躲躲藏藏的生活環境給挾制了,超脫不出牢籠。

看看歷史上明清的白蓮教起義,眼睛也是都被迷糊了。而同屬一個性質的黃巾軍起義,紅巾軍起義,還有太平天國起義,那又是什麽聲勢?後者的力量為何會如此強大?還不是因為人家有一個拿得出手的綱領?李自成還吆喝著闖王來了,不納糧呢。

“我華夏天下,我炎黃子民,自古以來就愛一個師出有名。起義是要掉腦袋的,那不是請客吃飯,事敗了是要死一家子的。”

“大師傅看我華夏最早的農民起義,你我之輩,都可做這一稱呼。農民起義軍!”那做主力的人都是農民麽。

“那最早的農民起義是誰?秦漢時候的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我不信大師傅沒有聽說過?”

“再到那漢末的黃巾軍。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就是那五胡亂華之時,還有那乞活軍,也是口號鮮明,急人所難。”

“到了隋唐年間,十八路反王,挑頭的王薄不也做了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麽?”

陸謙不知道自己說的這些東西鄧元覺是不是知道,反正他也就知道這麽多了,再說點詳細的,比如那蒼天、黃天,乞活軍的頭頭,王薄的下場什麽,他也說不清楚。網上看的,電視裏看的,一瓶子不滿半瓶晃蕩,就是這樣。

但很顯然,這番話唬住了鄧和尚。鄧元覺再看陸謙的眼神就已不一樣了。要是說之前時候他還有些瞧不上陸謙,覺得陸謙能占據梁山大位,完全是憑的自己早到一步。否則那魯智深和林沖,論武藝,論地位,論‘才華’,不都勝過陸謙,憑什的要陸謙做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