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尾聲(一)(第2/2頁)

這還只是內衛部隊這樣的一瞥,實際上過了秦關中舊地到了中原宋地之後,那種明眼可見的差距已經徹底摧毀了衛鞅等人的談判底線。

冒著濃煙、使用煤和蒸汽的大紡織廠;使用煤和蒸汽作為鼓風設備的冶鐵作坊……種種這些自十年前就開始在泗上出現的新機器,宣告了新時代的來臨。

過去的歲月,仿佛沒有過去、現在和將來,一切都是循環的輪回。

而現在的歲月,一日千裏,肉眼可見的一切,宣告了一種名為“未來”的東西成為肉眼可見的一種希望。

也給一切舊勢力帶來了肉眼可見的絕望。

這一次中原給出的條件,以雙方的實力而言,算不得很苛刻。

當年中原平定之後,漢立國,稱天子後,秦便放棄了原本的爵號因為那是周天子分封的,而改稱王。

如今中原要求秦去王號,改稱安西都護,承認自己是九州天下概念的一部分。

改旗易幟,改變旗號,中原會象征性地在秦都城駐紮少量的部隊宣示主權。

剩余的一概不管,因為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中原的新興階層需要的是市場和傾銷地,而海運的發展使得比之陸路有更低的成本,其重心也是向南而非向西北。

雙方人可以自由往來,通用貨幣。

作為回報,可以支援安西都護一部分新式的火槍以應對西邊那個帝國的威脅,允許出口一些新式的蒸汽機械。

對於中原如今真正的統治階層而言,苦寒的西北方圓萬裏,可能還不如茫茫大海之中一座可以種植香料、甘蔗的島嶼。

況且路途遙遠,貿易困難,除了絲綢、軍火和一些瓷玻璃之類的奢侈品,這條商路並不能支撐太多貨物。

反倒是因為南海貿易商路的發展,使得西域地區作為貿易通道的重要性大為降低,中原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南方。

不只是南海之外,單單是江南,便還有大片尚未開發的土地、尚未被征服的原始族群。

西域地偏僻,富庶處距離中原太遠,從秦舊都到如今的秦新都,其實距離和從極西之地到秦新都差不多遠。

這種偏僻導致了只要中原體量足夠大,技術足夠先進,西邊的軍事威脅等同於並不存在。

燕地以北的毛皮商人,寧可組織人去探索北方巨大的凍土荒原,因為北方的凍土荒原至少夏季還有縱橫的河流。

靠著簡單輕便的樺樹皮船、火槍,可能百余人的冒險小隊就能夠順著夏日裏北方廣袤凍原上的河流向西走到極遠的地方,收購那裏的毛皮做著暴利的生意。

無利不起早,沒有人願意為了暫時看來既沒有威脅和沒有利益的地方流血。

種種這些中原的因素,促成了這一次的談判。

而對如今遠赴西域立國的秦國而言,一方面統治還不穩固,急需中原的支持,至於說法理國號這些東西,於此時並不重要。

同時西域地是四戰之地,秦國既要面臨西邊那個老大帝國的威脅,也在考慮是不是南下去那些更為富庶的印度地,去做那裏的統治者,畢竟那裏才是真正富庶人口眾多的地方。

中原固然是好的,富庶而又同文,但若是根本沒有反攻中原的可能,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這一點衛鞅很清楚,十二年前他統兵西征的時候,八千步兵一萬兩千騎兵,就已經耗盡了秦國的後勤能力,這還是吳起之前一直向西經營了十余年的結果。

就以此時的遠征後勤能力,可能雙方能夠集結三萬部隊越過荒涼區就已經算是竭盡全力了。

三萬部隊,不管是從中原去了西域;還是從西域來到中原,什麽都算不上,也不會有任何的威脅。

這是秦國西遷之後可以信任中原並且希望和中原談判的原因。

困難重重,千頭萬緒,衛鞅等人時隔十二年再度來到中原,就是為此。

衛鞅此時矗立在此,並不是為了憑吊過去的一切,因為本身他也不是真正的大貴族出身,舊時代的一切並沒有那麽美好。

他只是在想,為什麽當初砍殺周天子的,不是他所盡心輔佐的秦國?

在他看來,周天子無德無能,早就該滾下去了,大爭之世列國紛爭,若有一日九州太平,必然歸一。

他不是在憑吊周天子亦或是那一戰死去的許多貴族,甚至他不反對砍死周天子,只是反對砍死周天子的是墨家而非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