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應對(上)(第2/2頁)

右尹的推測等到泗上那邊的確切消息傳來後,自然便不再是妙計。可郢都的墨者這一年本來也沒剩幾個,剩下的或隱於市、或隱於野,即便想抓竟是無從下手。

楚國又剛剛政變,都城不穩,這時候墨家來襲,更是雪上加霜。

等到墨家攻占到九江北岸被雨水所阻暫時休整的時候,楚國這才反應過來……墨家這一次不是他們理解的軍中貴族獨走,而是要沿江利用水運後勤的優勢,直撲江漢楚都。

到了這一步,就算是再愚蠢的貴族也明白了鄂地邾城的重要性。

可是,怎麽守?

墨家從崛起於泗上以來,戰於越、齊、魏、韓,未嘗一敗。陸戰自不必提,水戰更勝越國。

據說在鄱邑,墨家集結野戰之兵五萬有余,具體多少楚人這邊還沒有準確消息。

就算只有五萬多泗上精銳,楚國至少需要七八萬的野戰部隊才有可能穩住築壘以求長久對抗。

時間不等人,一個月之內,楚國從哪裏弄出七八萬的野戰軍團抵達鄂地,並且有充足的民夫後勤呢?

秋雨期馬上就要過了,一旦秋雨期過了,墨家的火器優勢更大,更難抵擋。

楚王頗有想要遷都逃走之意。

楚王認為,想要戰勝墨家,唯有拖下去,等到列國出兵,才有可能。

而且墨家雖然沿江而攻後勤補給不成問題,但終究跨越千裏,恐難持久。

不若遷都以避,奔逃至南陽,調集當地之兵死守,派出使者出使魏韓齊等,共謀泗上。

左司馬卻道:墨家非吳,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且善取人心,民眾愚昧,皆從於墨。

讓墨家直入江漢,再弄出一個泗上?一個泗上都已經擋不住了,這時候放棄江漢就永遠別想回來了。

墨家土改平權之策,愚民喜歡,只怕一年之內就有十萬江漢之軍北上。

所以遷都逃走放棄江漢,實為下策。

割地求和,更無可能,墨家雖然無德,但是向來知行合一,說一不二,說要誅不義那是絕對要誅到底的,求和恐怕墨家根本不可能接受。

左尹便道:江漢不可棄,必須要在鄂地會戰,築壘以守,並且還得是王上親征才行。

調集江漢諸君之兵卒、農夫,在鄂地據守。

再派人統帥方城、南陽、陳蔡、魯陽、許之師,攻取下蔡、壽春,切斷墨家主力與泗上的聯系,使之首尾不能相顧。

再遣派使者,求請魏、韓、齊等出兵,趁著泗上主力在楚的機會,一舉滅絕墨家。

右尹則認為左尹的話純屬異想天開。

墨家善於守城,諸如下蔡壽春,若兵少,難以攻下;若兵多,則至少需要大半年的時間才能夠集結。大半年之後,恐怕墨家那些人已經在郢都宣講利天下之義了。

不如趁此機會,將申息、南陽、宛、驪之兵入江漢,增加兵力以能守住。至於偷襲泗上之事,不如請求魏韓齊出兵去做,可以割地為賄。

左司馬則認為右尹的話和夢話差不多,現在已經九月了,秋雨季節已經過去了,一旦過去,墨家主力猛攻邾城,南陽之兵要飛過來參加守衛嗎?

最多一個月,甚至可能半個月,墨家就要發動進攻了。

一旦邾城丟失、鄂地失手,整個江漢的大門打開,哪裏還能阻止防禦?死守都城?且不說人心惶惶能不能守住,就說以墨家的攻城手段,郢都根本防不住幾日,到時候楚王連同一眾大臣一個不剩被甕中捉鱉,到時候各路大軍前來又有何用?

再說大軍若來援,糧草如何準備?而且分批前來,墨家各個擊破,又該如何?

可問及該怎麽辦,大司馬卻又沒有辦法,只說墨家的進攻和諸侯之戰不一樣。

諸侯之戰,大不了遷都逃走,將來再復。可墨家所到一處就發動民眾,建立政權,將當地染成墨色,增多兵員糧草,放棄江漢哪裏還有將來?

可若不放棄江漢,怎麽可能守得住?就算現在得到的消息都是真的,墨家有五萬野戰主力可以進攻鄂地,如今鄂地有多少兵?

鄂君之卒、邾城之卒都算上,不過兩萬野戰之卒,舟船三五十艘。必要王師全軍前往,才有可能堪堪防住,四周增兵,或有可能。

再派遣一重大之臣,指揮方城南陽陳蔡許地之兵,直撲泗上墨家之根基,迫使其回援方有可能。

但是僅靠那裏的兵卒也未必夠,現在派出使者聯絡魏韓齊,就怕使者到了的時候邾城已然屬墨……

君臣商議數日,竟無任何有效的應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