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攻楚(第2/2頁)

此地本非楚國舊地,五十年前楚國剛剛攻占此地逼走了蔡侯遷徙到長江以南,民眾對於楚國沒有任何的感情,倒是知道他們的封君多占土地、多放高利貸。

同月,集賢關之解懸軍主力沿桐子國北上,攻占廬州,後世之合肥。

兩軍會師於壽春之南。

至此,淮河以南,大別山桐柏山以東,楚國唯余申息之師可堪一戰。

但因為墨家這些年野戰的名頭,申息之師不敢出擊,只能祈求墨家不要攻打。

墨家遣派民夫,在壽春和下蔡修築保留,戰艦聚集,使得下蔡與壽春互為犄角。

下蔡在淮河以北、壽春在淮河之南,以舟師連接,一如後世之襄樊防禦。累土積石,部署防禦,以防楚人反撲。

八月初,解懸軍再聚於集賢關,水陸並進。

月中,攻到艾侯國,占領鄱邑。

鄱邑者,後世之湖口縣。

昔年吳楚之戰,楚王聽到吳國攻占了鄱邑之後,立刻放棄了首都逃亡。但這一次楚國甚至還沒有作出反應,因為墨家用的突襲的手段,楚國既沒有想到墨家會出兵攻楚,也沒有那麽高的組織度可以在兩個月內集結完畢。

到八月末,墨家已經加固了鄱邑的防禦,卡住了鄱陽湖的湖口,占據了後世的九江北岸,舟師雲集至此。

如今淮河方向,墨家攻占了壽春下蔡、合肥、昭關,使得整個淮河方向楚國只剩下申息之師可用,靠著大別山山麓的幾座城邑支撐。

長江方向,趁著洪水來臨不宜水戰的機會,一路沿著長江北岸的河谷平原攻占到九江。

如今楚國的雲夢重鎮鄂邑、邾邑危在旦夕,也就是後世的漢口、黃岡一帶。

那裏是楚國江漢平原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邾邑被破,那麽整個江漢平原就如同軍中的營妓一樣敞開了胸懷,無險可守。

破武漢,則荊州必破,而荊州此時正是楚國的都城所在地,更是楚國最精華的江漢平原所在之地。

武漢向北是唐國、隨國,此時還是縣國二重制度,當年隨國還救過楚王,雖然唐國當年站隊站錯了,但是那裏依舊不是楚國所能直轄的地方。

沿著大別山向上,就是信陽,也就是楚國的申息之師所在的申、息、期思等淮河上遊的重鎮。

故而鄂邑、邾城是楚國選擇戰略決戰的最佳地點。

當然也可以選擇不戰,繼續後退,那就意味著準備遷都,因為一旦過了武漢,整個江漢平原都沒有任何對防守方有利的地方。

楚王已經無路可退,畢竟此時四川還不是楚國的,放棄武漢那就只能跑到高蔡去流亡了。

如果能夠在武漢會戰,兩軍築壘抵擋住墨家的攻勢,拖延時間,等待各國反應,楚國或許還有一戰之力。

既可以從都城、江漢等地調兵,雲集武漢;又可以調集申息之師沿山而下支援武漢。

同時江漢地區作為楚國重要的農業區,也可以提供源源不斷地後勤補給,可以支撐大軍團的長久作戰。

安慶是江漢攻江淮的大門;武漢就是江淮攻江漢的大門。

時間對於楚國也相當不利,墨家避開了汛期,如今已經是八月末,馬上就要到十分適合用兵陸戰的冬天,楚國除了選擇決戰之外已經沒有第二種辦法。

決戰未必就一定要在戰場上擺開陣勢混戰,也可以選擇在邾邑築壘死守,堅守不出,等待機會。

這其中的關鍵便是水戰的勝負,如果水戰獲勝,那麽楚國可以將江南江北連接一起互為犄角,運輸糧草,築壘堅守。如果戰敗,那麽所有的後勤都只能通過陸路運輸,這將極大的增大壓力,並且墨家在水軍的配合下恐怕邾邑也難以守住。

九月初,不到一個連隊的墨家騎兵到邾邑附近轉了一圈,楚人緊閉城門,不敢出戰,一眾騎兵耀武揚威轉了一圈後從容返回,沿途城邑皆不敢出。

多有貴族乘車向西逃亡,邾邑以東的諸城已然成為無人管轄之城。

秋雨時至,墨家在九江以北暫住,囤積糧草火藥,修整船隊,組織收割,開展土改。

楚國也趁著這個機會從驚慌中驚醒過來,墨家也挖好了陷阱等待著楚人。

申公以為墨家主力皆在江岸,派出一師試探著沿著淮水而下,被等在那裏的墨家主力以獅子搏兔之勢全殲,至此申息之師不敢嘗試切後,只能等待北方的楚國軍團集結。

鄂君也立刻派出了自己的艦隊,集結了封地的士卒,朝著邾城也就是後世武漢的新洲區集結,開始挖掘土石築壘。

江漢地區的楚軍也開始集結行動,朝著這邊靠攏,申息之師也派出主力南下,楚國開始囤積糧草,做好持久對抗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