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下)(第2/2頁)

公仲連便道:“就是這樣的道理。如百年前,趙有瓷器而別人皆是陶器,那麽,是趙氏更為貴重還是別家貴重呢?”

趙侯道:“是趙氏。”

公仲連又道:“百年後,趙有黃金而別人有隨侯珠、和氏璧。那麽,是趙氏貴重呢?還是別家貴重呢?”

趙侯道:“是別家貴重。”

公仲連拜道:“如今,君上拿著黃金而別人手中有隨侯珠,您卻說,當年趙氏有瓷而別家只是陶,所以趙氏比別家貴重,而趙氏手中的黃金自然也比別家的隨侯珠貴重。這難道不是可笑的嗎?”

“您在邯鄲所做的一切,固然比起襄子當年在晉陽更加仁義,可也不過是從瓷器變為了黃金。”

“而別家如今也在向前走,從手中的陶器變為了現在的隨侯和氏,您卻認為您的黃金比襄子手中的瓷器更貴重,所以理所當然比別家的貴重。”

“這便是墨家眾人所言的楚人刻舟求劍之意。”

“您要比的,不是昔年的襄子,而是如今的魏、韓、秦、墨、楚等……”

“與您爭奪天下的,也不是昔年的智伯、韓虎、魏駒。而是現在的行變法的贏師隙、有文侯遺澤的魏擊、變革制度以致屈宜咎逃亡的熊疑、廢姜齊而行政的田和……”

“如今有墨家的鐵器之利、牛耕之法、三禾之嘉,天下民眾的生活比起之前都好了,難道天下的民眾都如同當年文王之西岐、勾踐之殘越、襄子之晉陽嗎?按您所言,這天下的民眾都該效死而戰,昔年文王、勾踐、襄子的時候那麽艱苦都可以效死,怎麽如今反而不行了呢?”

趙侯聞言,嘆息道:“您說的對。可這是為什麽呢?為什麽我現在實行的政策比之昔年襄子更仁義、如今邯鄲的民眾衣食比之當年晉陽更好,怎麽就不能夠如當年那樣效死呢?”

公仲連正色道:“人皆求利。”

“上者,上下同義、上下同利,上之心便是為民求利、下之心便是求利,以此上下相合。此為泗上之墨家。”

“中者,上有其利、下有其利,利不相一。而上者與下交換交易,讓下得利而謀上之欲。”

“下者,上有其利、下有其利,利不相一。而上者以夏桀商紂之暴迫下者棄己利而死上之欲。”

“最下者。上有其利、下有其利,利不相一。而上者幻想為下者不求利,以教化道德約束人人君子,以為這樣就可以讓下者為道德教化而無私欲,一心死國。”

“此四者,您是不能夠做到上者的,那麽在中、下、最下中,難道你不需要作出選擇嗎?”

趙侯不能對,這上策是無論如何不可能用的。

民眾想要啥?

民眾想要好好生活,民眾不想打仗,民眾不想交稅、民眾不想服役、民眾想的,作為君主的怎麽可能“上下同義、上下同利”?

墨家能做到,那是因為墨家本身就不是貴族,其中有不少貴族出身的,可都是放棄了自己的貴族身份,投身到利天下的幻想之中。

順帶著,墨家如今就是天下最大的資本怪獸,只不過持股之人是泗上之民與墨家上下,他們的利和舊時代的利根本不同,可以跳出原本的圈,經濟基礎決定了墨家的“覺悟”。

趙侯作為君主,正如公仲連所言,只能從中、下、最下三者選出來一個實行。

公仲連見趙侯不語,又道:“君上言,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以為邯鄲之民不如昔年晉陽之民。臣有惑,請君上解。”

趙侯點頭,公仲連便問道:“昔年,造父隨穆天子駕車遊於西王母之國時,可能有欲,想要成為大夫,受封於趙?”

趙侯搖頭道:“《穆天子傳》言,昔年造父駕車,忠心耿耿,並無以此為功而求封趙之欲。”

公仲連又問:“那昔年成子隨文公逃亡出國,難道當時有欲望以為將來可以三家分晉自立為侯嗎?”

趙侯又搖頭道:“昔年成子為文公友,為朋友之義而護送文公逃亡出國,並無分晉之心。”

公仲連再問道:“那麽,如今烈侯、武侯,以至於您。若是將來天下大變,趙氏終定天下於一,那麽您說烈侯當年在分晉之前,可曾有席卷天下之心?”

趙侯再搖頭道:“烈侯之時,魏韓強盛,楚人勢大、秦齊多驕,只求能立於諸侯之間,不敢有席卷天下之心。”

公仲連拜道:“如此,以趙氏論,自造父始,難道不可以說是欲望越來越大嗎?如您所言,昔年成子不過家臣,得以封為上卿統一軍,其後世子孫難道不該感恩戴德嗎?”

“民眾是人,趙氏亦是人。您如果認為,只有趙氏可以有欲壑之心,欲念不斷膨脹,而民眾就該清心寡欲感恩戴德,那麽,您這是要走最下之策啊!”

“如今天下,變法之聲不絕於世。春秋無義,戰國紛爭,您若是選最下之策,這是滅亡之道啊!趙氏之祭祀,難道要毀在您的手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