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八章 政行百裏謀萬域(一)(第2/3頁)

越人君子軍覆滅,越王被俘,大量的貴族被抓或是陣亡,這簡直是超乎了之前最好的估計。

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而戰果決定了今後的走向。

紙上,適用一支削出了尖頭的鵝毛蘸簽奮筆疾書。

前面的內容,是這一仗的結果,以及一些軍事層面上的建議:比如增加騎兵的比例,按照右翼那幾旅的樣式將步卒改制等等。

軍事層面之後,則是最大限度地借助這次戰果的後續準備。

“此一戰,越王被俘,越人多有弑君的傳統,我們也曾知曉越人那邊的一些情況。”

“故而,我認為,越王翳被俘,越國必然內亂,這對我們而言是個極佳的機會。”

“當然,這個機會不是占據瑯琊。一則我們缺乏足夠的墨者,用以實行在沛地這樣的政治,而且越人不服必然叛亂。二則會讓天下諸侯震動側目,太過招搖。”

“越國失敗,齊國一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我們不能夠趕走越人,卻讓齊田染指泗上。”

“但如果放任越國內亂,又值此大敗,齊國田氏一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我們需要一個……放棄泗上的越國,但暫時不能夠承受一個全面南逃放棄瑯琊的越國。”

“越國戰敗,齊國的局面也向南打開,這必然是三晉所不願看到的。”

“晉楚相爭,我始終認為晉國會獲勝,因為戰勝於朝廷,魏已變法,楚封君太重,必不能勝。”

“所以,如今越王被俘,需要立刻利用我們在巨城大邑的據點,將潡水一戰的消息傳遞出去。”

“三晉希望有一個能夠在南面壓制齊國的越國。”

“齊國田氏需要一場勝利獲得威望。”

“越王面臨著國內政變,他這個越王的位置岌岌可危。”

“越王的兄弟兒子,可能也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甚至可能與齊國媾和或者放棄瑯琊。”

“楚國……十年之內恐不能再入中原,遑論泗上。”

“我們,需要時間,需要更多的時間消化掉泗水七國。”

“所以……我們現在還可以繼續喊‘弭兵’的口號,占據天下大義之高。”

“現在各國尚未知曉消息,我們應該迅速派人出面與各國磋商,面見各國君王。”

“爭取達成一場會盟,由魏人出面,他們樂見於一個繼續在瑯琊的越國,所以我們要以弭兵為名,爭取這場會盟。”

“其一,魏、韓、墨家、齊、越,會盟。越國歸還建陽、巨陵兩城,歸還被俘獲的齊人奴隸,將此功勞讓於田氏,我們是調停者。田氏現在需要的是名聲,此時尚不是越人的土地。”

“其二,魏、韓、墨家、齊、越,會盟。齊越弭兵,墨者做中間調停者,在齊越邊境幫助修建堡壘。由魏、韓出面給田氏施壓,保證越國的都城尚在瑯琊。”

“其三,我們等待越國政變後,魏、韓、墨家支持越王翳復位,我們可以釋放被我們俘獲的越人士卒。由魏、韓出面做保,讓越王翳承認放棄泗上。”

“其四,四國與我們會盟,承認滕、郯、繒、祝其、鐘吾、向等九國復國,但由墨家幫助行政。”

“其五,其復國九國,與鄒、邳、費、倪、薛等六國,共十五國,以成泗水非攻同盟。並且獲得魏、韓、齊、越的承認,非攻非戰。”

“其六,趁此機會,動用我們的一些秘密墨者,借此大勝,前往趙地,最好是趙地本地的墨者。魏楚相爭,數年之內必見分曉,宋國詢政院已近十年,亂局將現;鄭國分裂已成定局,魏韓戰勝楚國,鄭國必是下個目標。然而一旦鄭地事完成,魏楚爭雄魏國獲勝,那麽魏國可能會把目標盯住泗上諸國。”

“趙侯新薨,其弟即位,必親魏以固其位。趙籍有子,可遣秘密墨者入趙,接觸趙籍之子,力爭在我們消化了泗水十五國非攻同盟後,有時間解決宋地之事時,魏國的目光放在趙國繼承權問題上。”

“其七,表面上疏遠楚國,但同時將潡水之戰的消息盡快送往楚國,若楚國戰敗於大梁,必來相求,與當年我們求請楚人弭兵的局面大為不同,主動權在我等。”

“以上七點,需快,且要盡快。”

“晉楚相爭,局面未定,魏人此時不會直接幹涉泗上,若在魏楚之爭出現結果魏人獲勝,魏人必然比此時強硬,會盟不會取得最好的結果。”

“魏人需要一個越國牽制齊國,幫助越王翳歸政、對齊施壓促使齊越弭兵,讓越國歸還建陽、巨陵兩城,這是我們給魏人的條件,所獲得的回報就是讓他們出面承認他們暫時無力經營的泗上‘非攻’。”

“齊國現在還在觀望結果,不會知道的這麽快,我們必須要在齊人反應過來,大規模動員出兵之前,達成此次會盟,借魏韓以制齊,同時又歸還越人占據的齊城讓田氏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