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二章 天元逼並邊角騰(二)(第2/2頁)

他在戰略上倒是沒有做錯什麽,如果一切順利,鄭國取得了楚國領土、依靠魏國締結對韓合約,倒真的有可能雄起。

只是他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也錯估了民眾的不滿成都,落得一個家族被滅的下場。

鄭公和太宰欣則完全顧不上鄭國可能的混亂,駟子陽雖死,但是其黨羽依舊眾多,整個鄭國夾在晉楚之間,貴族又多想戰隊,這時候殺駟子陽,鄭國便有一分為三的風險。

各路貴族或是子陽黨羽,都在瘋狂和墨家聯系,希望購買火器用來守城,幾方都已經做好了決裂分裂的準備,各自在找靠山。

駟子陽黨羽暗中找到了魏國,希望魏國出面質問駟子陽被殺一事,並且保證他們一派會站在三晉這邊。

隨後,魏國出兵,經鄭國土地耀武揚威,以此威懾鄭國,不準鄭國單方面和楚國媾和,至少也不準鄭國與楚國結盟。

魏國出兵五萬,過陽武,在駟子陽黨羽的封地內駐紮,不準鄭國幹涉駟子陽黨羽的封地,同時發動了對楚國的反擊。

太宰欣與鄭公為了獲得楚國的支持,割讓了林邑,退還了楚國的榆關,同時遷民三千戶贈與楚國,出動農夫幫助楚國修築武陽城,但沒有和楚國結盟,而是以休戰條約的方式履行責任,不敢正面觸怒三晉。

魏師在陽武休整之後,立刻南下,渡過濮水,圍攻楚國的長陵和津。

一個月即攻破,楚長陵之師全軍覆沒,長陵君被俘。

至此,魏軍五萬駐紮長陵,距離楚國的邊關重邑大梁城只有一河之隔。只要大梁城一破,楚國在中原的大門就會打開,楚國大為驚慌。

一方面繼續加強大梁城的防衛,一方面派遣平夜君,帥軍四萬進攻魏國駐紮的郜城,作為對長陵之師覆滅的報復。

雖然楚國最終攻下了郜城,但是損失慘重。

這一戰,暴露了楚國的虛弱,只是外表看上去還能和魏國打的有來有回,實際上已經被人楔入到家門口的重邑。

與此同時,三晉內部的局面也已經基本穩定。

趙籍死後,趙國內部發生了一系列的政變,因為趙籍的兒子還小,所以趙籍的弟弟最終勝出,代行其政。

這是一個妥協的結果,趙籍的弟弟沒有改元,如周公輔佐成王的套路,但也埋下了趙國內亂的伏筆。

趙籍的兒子活著,趙籍的弟弟也有兒子,趙國內亂的伏筆此時就已經埋下。魏斯出面,開始暗中拉攏趙籍的弟弟。

他希望能夠保持三晉同盟,趙籍的弟弟想要穩固統治,為自己的兒子鋪路,也就只能答允魏斯的條件,雙方會盟後表示會繼續遵守三晉同盟。但是趙國國內的一部分貴族對於三晉同盟大為不滿,只是因為趙籍的兒子尚且年幼,暫時只能忍耐。

魏斯在與趙國會盟之後,秦國那邊也傳來消息,秦國希望休養生息,希望休戰,不會再對河西用兵。

兩面搞定後,魏國又連破楚國長陵和津,俘長陵君的同時也展現了魏國的戰鬥力,兵鋒直抵楚國中原門戶。

形勢巨變之下,原本準備觀望的韓國也很快做出來選擇。

魏斯支持了韓虔的兒子即位,韓取為了穩住國內的貴族,任命自己的叔父俠累為相。

同時鄭國發生了政變,韓國的擴張方向已經不再是那個駟子陽執政、能和韓國打的勝負相當的鄭國,而是一個政變不斷、眼看就要分裂的鄭國。

於是韓取立刻派人,表示也願意支持三晉同盟,並在魏國攻破楚國長陵後,與魏國達成密約:一旦喪期結束,立刻與魏國一同出兵擊潰楚國。楚國的地盤韓國不要,但是希望魏國能夠不反對韓國攻取鄭國。

魏斯需要的就是趙國明面上的同盟,也根本不指望趙國能夠出兵,他將希望寄托在趙國下一代的內亂上,於是與韓國一拍既和:默許韓國攻占鄭國的一部分城邑,但是反對韓國全面吞並鄭國。如果擊敗了楚國,大梁城之下的土地韓國不得染指,必須歸屬魏國。

兩國將合力入王子定,力爭讓王子定分裂楚國,直立為楚王,全面削弱楚國。

至此,中原地區的混亂和大戰,已經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