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七章 破城有術血未沾(七)(第2/2頁)

又讓宣義部的人或是歌唱、或是舞蹈。

夜裏篝火熊熊,膽大的滕人不少在這裏喝酒吃飯,談笑晏晏,適又多和他們交流,讓眾人回去傳告四鄰,明日中午就在這裏集會。

夜裏狂歡之後,義師與墨家的名聲在一夜之間傳遍了滕城。

以往只是傳聞,不曾親見。

今日親見如此軍隊,可謂是聞名不如見面,加上一些逃亡加入義師的滕人出面交談,眾人心中更安。

夜裏又有人各處巡邏,維護治安,防止失火,剛剛經歷了戰火的滕城一夜之間風平浪靜。

次日一早,孟勝帶著俘虜,吹奏軍鼓鳴笛緩緩入城,已經有滕地人大膽地跟隨在隊伍的後面,或是在兩側歡呼。

義師眾人也都昂首挺胸,自覺自己做了一件利天下的大事,獲得了民眾的認可,正是前所未有的自豪。

待入城後,不少滕地百姓也都湧向了市場,義師便出面維持秩序,將民眾隔開。

在市場內,一夜之間堆砌起了一座小土包,姬特與適等人站在土包之上。

滕人不少人的姬特,知道他是考公之後,不過滕國已被滅、宗廟被毀,這公族之後也沒有什麽太大的號召力。

不過姬特還是在土山上,按照適之前教他的,發表了一通演說。

無非就是自己認可墨家的道義,而越君是好戰之君不義之君,自己親眼看到了沛縣的民眾得利。

他既是考公之後,便有讓滕地百姓得利的義務,這才是血統存在的意義,於是為滕地萬民求請墨家出面討伐不義之國。

隨後,又在土包上自己宣布自己成為滕侯,民眾自然歡呼,卻也有人稍微覺得有些不對:繼任滕侯,竟然連去宗廟祖廟都沒去,而是直接在獲得民眾的認可就算完事了。

不過縱覺得不對,卻也沒有想太多,也覺得既然姬特要遵從墨家的道義為利萬民,那就繼任唄。

此時天下的規矩,墨家並未直接喊出選天子選諸侯這樣的話,所以終究繼承權在民眾心裏還是只有公族有資格。

國人可以驅逐不義的國君,但是一般都會推舉公族內的其余人繼任,國人並沒有染指大位的資格。

姬特的繼承按照此時的規矩,也算是合理合法。

借兵復國的公子們很多。

在小小的土包上姬特宣布自己繼任滕侯之後,立刻宣讀了自己成為滕侯後的第一道法令。

“聘墨家的適,為相邦。國政大小,皆由適來決斷。”

這第一道命令下達後,下面更是歡聲雷動,民眾對於墨家的信任遠勝於王公貴族,畢竟此地距離沛縣太近。

適也沒有推辭,而是說道:“墨家為救天下,利天下,死不旋踵。為政者,就是要為利天下,這不是可以推辭的。”

這都是早已導演好的,他既然要在滕地主持一系列變革,還要負責修繕滕地的城墻防禦、在一些要道上修建堡壘,準備法令等等,那麽由他作為相邦是最合適的人選。

大為國,小為邦,百裏諸侯便是相邦。

和公造冶在彭城一樣,也就是個名頭,實際上真正掌權的還是墨家中央,只是和姬特一樣需要一個木偶而已。

如今一系列的變革還早,需要完成一系列的儀式之後才行,不過適心中還是很高興的。

因為滕地的情況,實在是太好了,變革起來的阻力甚至比在沛縣還要小。

首先,十五年前,越人破滕,滕侯被殺,諸多貴族逃亡。

這些逃亡貴族的土地,自然落入到了越人手中,或是充為公田,或是直接轉讓給了越人的貴族。

其余一部分留在滕地的小貴族們,在之前滕叔羽密謀之下,被越人屠戮了一番,所剩無幾,這些土地也都空了出來。

再者,越人落後的政治制度之下,公田制度算是越人可以維護統治的基礎,他們沒有足夠的官吏來進行變革。

封田和祿田不同,如越人貴族鷙,分封在滕地,整個滕地是他的封邑,可以管轄滕地的政治,但還要維系滕地的正常運轉。

祿田則是他的俸祿,劃分出來一塊田地,上面的農夫全部歸鷙支配,不走公庫,直接成為他的私產,這是祿田。

現如今不管是公田、祿田、舊貴族等,全都被一掃而空,變革起來簡直就是毫無阻力。